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解放战争后期,为顺利接管新区,党中央从山东、河北等地抽调大批干部南下,这些干部远离故乡,别离父母妻儿,选择扎根南方作贡献。为挖掘和整理南下干部革命事迹,巢湖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调研南下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一行9人,沿着南下干部的革命足迹,深入环巢湖地区开展调研。
寻找南下干部,打开尘封70多年的南下记忆
环巢湖地区曾是南下干部前往南方新区的经过地之一,不少南下干部选择留在了这里。7月的巢湖,骄阳似火,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根据前期了解的信息,赴安徽省干部疗养院及周边乡镇等地,寻找环巢湖区域生活的南下干部。
在安徽省干部疗养院,百岁老人薛进良由于身体原因,正在接受治疗,团队未能与薛老进行面对面交流。据薛老的子女介绍,薛老是解放战争时期,从山东来安徽的南下干部,后按组织安排,扎根第二故乡,在巢湖学院工作至退休。在听到调研团队介绍目的之后,薛老子女薛建跃,第一时间将父亲的回忆录送给实践队员,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薛老的革命经历,了解南下干部的革命事迹。
随后,队员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在巢湖市区、含山县等地方,几经周折,又陆续找到了不同批次南下干部的“线索”。
走近南下干部,聆听他们的青春革命岁月
“我那时才15岁,跟随着南下干部一起到了大别山区的毛坦厂镇,因为持续发高烧,部队将我安置在当地,未能全程跟随部队开展革命任务。记忆中南下干部工作条件艰苦,要克服自身家庭、言语不通、重重困难,非常不容易。”在巢湖市军区干休所小区, 90多岁的张年和非常健谈,绘声绘色地向队员们讲讲述跟随二野南下的事迹。队员们边听边记,对张老的革命历程充满了敬佩和好奇。
访谈结束后,队员们第一时间将张老的口述内容进行整理。“根据张老的回忆,结合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史,张老介绍的南下干部极有可能是刘邓大军千挺进大别山的南下干部,对外代号’天池部队’,主要参与土改、革命政策宣传、接管政权等工作,建制1000余人。”指导老师邓其志向队员们介绍起这段历史。
在告别张年和老人后,团队又来到了仙踪镇六珩村,这里是南下干部支队队长朱鲁生的故乡。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来到了朱鲁生纪念馆。村干部和周边村民热情的为团队介绍起朱鲁生的革命故事。据了解,1938年朱鲁生在其叔叔朱立群的影响下,加入了抗日自卫队黄山游击队;解放战争时期,任南下干部某支队队长,新中国成立后投身安徽水利事业。在参观完朱鲁生纪念馆和了解朱鲁生的故事后,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这段革命事迹不能忘记,要把革命故事传承下去。
讲好南下故事,自觉做南下精神的传承者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岁月如流,往事悠悠,回看历史长河,那些毅然踏上南下征途的南下干部为革命和社会建设贡献了一生,后来大多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栋梁之材。如今朝气蓬勃的南下干部们逐渐作古,健在的也大多是耄耋老人,南下的革命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淡出人们的记忆。
史笔颂伟业,精神永传承。有了前辈们的接续奋斗,才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感触很深,纷纷表示要把南下干部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巢湖市银屏镇三胜村是新四军东进抗日第一枪纪念馆的所在地,每年来这里缅怀革命先烈、参观展馆的人很多。为讲好南下故事,弘扬南下干部精神,“三下乡”期间,团队与三胜村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2名团队成员主动来到展馆内担任志愿讲解员,讲解蒋家河口战斗的故事,同时将南下故事也融入到讲解中,努力做南下精神的传播者和传承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43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