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将巢湖特色非遗文化介绍给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让更多人认识纸笺,了解纸笺,让非遗纸笺文化走向全国各地,我有幸作为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赴黄麓镇探索纸笺创意发展新模式团队的一员,于2023年7月前往巢湖市黄麓镇,参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拜访国家级传承人刘靖老师。
在前往黄麓镇前,我们先去了巢湖市博物馆,感受巢湖的37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对纸笺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做完功课后,我们便搭乘上了前往黄麓镇的大巴车。
在前往位于黄麓镇的掇英轩的路上,我已沉浸在了纸笺的想象和期待中。笔直的公路,车窗边绿化植物的身影快速闪过,不远处巢湖闪着磷光的酮体亦然构成了一幅洱海沧澜之景。
车行至一处大门外,经过队长、指导老师与内部人员的简单沟通后,我们缓缓进入了掇英轩院内。当我看到“掇英轩”三个大字映入眼帘之时,内心所有的猜想和困惑华化为激动与期待,甚至还夹杂着一丝紧张:原来这就是我们要拜访的掇英轩,纸笺传承与创造之地!一行人迅速整队下车后,我们来到了空旷凉爽的书法室。片刻等待之后,纸笺传承人热情地欢迎着我们的到来。
团队与张老师的交谈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紧张沉闷,我们在一种非常惬意轻松的氛围里倾听着老师对纸笺的讲解。她说:“一幅纸笺光手绘、晕染就要十天半个月,图案不一样,制作的时间与难易程度就不一样。纸笺上的图案也有很多考究,每一种颜色就要印上好几遍,只要纸松弛或不平的情况下纸笺图案就会印歪,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项困难的工艺,所以颜色越多纸笺图案作品越珍贵,收藏价值越高。”之后,张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书签笺、信件笺等丰富的纸笺作品以及纸笺获得过的奖项。纸笺制作的工艺远在东汉时期就开始流传,经过两千余年的传承与发展诞生了多种多样的纸笺形式,经过刘靖老师使用现代技术的加工与创新,部分纸笺被还原了出来,但也有更多纸笺形式等待我们去发现与还原。她也拿出了一卷红底金纹的纸笺——“雨雪金僳”供我们参观、拍摄与记录。观赏完“雨雪金僳”后,老师又拿出了两张一粉一蓝的流沙笺供我们记录,这也是我们此行来的目的之一。
图为老师在对纸笺作品“雨雪金僳”进行讲解 通讯员 陈浩楠 供图
在随后的动手实践中,我们动手制作了流沙笺与团扇。听老师讲解时我就已经蠢蠢欲动,讲解完毕,我拿起了毛笔开始了独属于我自己的纸笺创作。我先像老师教的那样,把红、黄、蓝、白四种颜料稀释均匀,用毛笔蘸拭后便将其点在特制的胶体溶液上。颜色慢慢从笔尖和胶面触碰的地方晕开,有大有小,用挑棒在液体表面轻轻滑动,划开颜料块,一次又一次……于我这个只是体验一下的业余的“记者”而言,这不仅是一次体验与采访,更是灵魂的升华。
图为团队成员在制作纸笺
随后我们制作了团扇,经张老师介绍,团扇素有“团员美好”之意。我们先用剪刀把纸笺裁剪成团扇的样子,用浆糊粘满团扇的正反两面纸笺,为其套上一条花边与用于美观装饰和保护团扇的“小耳朵”,一个精美的团扇就制作完成了。
图为团队正在制作团扇
临走时,我又环顾了四周的纸笺作品,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接受纸笺,透过他们的身影我看到了诸位传承老师多年的心血、坚守多年的信仰得到了回报。
回顾整个“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我们感慨良多。在来到这里之前,“非遗传承”几个字仅仅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之中。总想着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怎样的、应该怎么做,但被我们所忽视的是在当代文化与科技冲击下,纸笺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当理想主义与现实碰撞,我们才有了真正的成长,我想这才是本次活动最本质的意义所在——生活无法脱离现实。而制作纸笺也不仅仅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精神。
感恩,有这样一群人坚守着千年的技艺,使其没有失传。感念,有这样一群人不断创新,让其走出独属于自己的路。
(通讯员 张煦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46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