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党和国家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号召,烟台大学法学院黄河文化传承保护与普法调研实践队于2023年7月12日至2023年7月18日到达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开展“拾遗通法,赓续黄河”的社会实践活动。
初谈黄河,内心是亲切又骄傲,这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穿过底蕴深厚的黄土高原,以其本身的活力,迸发出灿烂的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这样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河怎么不值得称之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呢?再讲黄河,便是我们实践队来到了滨州市滨城区,在这里,我们见证了黄河下游流域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整个实践过程收获良多、感悟颇深,内心依旧亲切,但又倍感敬重之情。
回忆起初到滨州,参观市博物馆,第一次了解到中国传统的手工印染布艺品——蓝印花布,颜色并不艳丽,仅蓝白二色搭配,却格外地吸引我。不知为何,这样朴素的布匹却让我感到越看越美丽,就像印证了那句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后来在非遗传承人刘娜老师的布艺馆里,见到了用蓝印花布制作虎身的布老虎,感到非常惊喜。刘娜老师对我们说:“蓝印花布历史很长,现在来看非常珍贵,仅能从农村收购而来,平时只有参赛的时候才舍得用它。”这种以黄河泥沙作为染料的手工布艺品,是早期农民智慧的结晶,在我们后来的文化村活动中,也向滨城区当地村民了解了这种布艺品的保存情况,往往是年纪大的村民保存情况越好。当我们向村民夸赞他们的智慧结晶时,他们眼里充满光,是被肯定后的羞涩。我看向他们一张张褶皱的笑脸,突然发现,我喜欢的不是蓝印花布,我喜欢的是黄河孕育出的这帮儿女,喜欢他们的勤劳踏实,喜欢他们的朴素真诚。
图为用蓝印花布制作的布老虎。大河生辉团队 张晨曦 供图
如果说,蓝印花布的不可逆消失是我们的一大遗憾,那么作为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老虎、剪纸在传承与保护上很有借鉴意义。在布老虎体验行里,我看到了完整的布老虎制作流程,了解到在布艺馆里的女工大多是附近的老人和妇女。我为这种方式而感到敬佩,既让布老虎的技艺流传下来,增加生产量,还为年迈的老人和无业的妇女提供了一个重新就业的机会,让她们继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蔺飞飞老师的剪纸工作室里,我看到了结合滨州地标“小虎滨滨”的剪纸,看到了在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与百姓一起抗疫的剪纸,看到了迎接二十大的召开等的一系列结合社会热点的剪纸。同时,蔺飞飞老师也向我们讲述为了更好地传承,工作室也在不断开发新的剪纸文创,将剪纸与年轻人的喜好结合在一起,制作带有剪纸图案的卫衣、短袖等,也将剪纸与生活用品结合起来,像日常使用的茶壶茶杯、手提包、挂历以及结婚的伴手礼等。对于在黄河影响之下形成的独特的、体现当地风土人情的文化遗产,我们希望通过越来越多人的努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摆脱“楼中高阁”的困境,走出黄河,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图为滨州剪纸传承人蔺飞飞老师的作品。大河生辉团队 杜潇然 供图
此次社会实践,我们了解了滨州当地的黄河文化,也听到了滨州特色的黄河故事。在进养老院活动中,我们听老人王爱堂讲述了自己在1976年抗洪救灾的故事。他说:“在1976年,黄河决口,发了很大洪水,当时我们接受上级的调动,去前线抗洪救灾,三个人开了一只水泥船,在距离自己家十公里的地方开始救灾,整整十天,没有回家一趟,最后终于补上缺口,完成了任务,保证了人民安全。”老人自豪又坚定的话语扣动着每一位队员的心弦。养老院的老人们生活在黄河边,喝着黄河水,靠着黄河生活,对黄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听到他们口中的黄河故事,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爷爷奶奶们的真诚和对黄河的热爱。他们几十年都接受着来自黄河的馈赠,对黄河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敬,就像石志厚爷爷说的:“我们要保护黄河,宣传黄河文化,就需要年轻人的努力,今天看到你们来这里,好像看到了黄河保护的美好前景。”黄河文化的传承火炬,正在一代代传下去。
图为实践队在听石志厚老人讲述黄河故事。大河生辉团队 杜潇然 供图
最后的最后,是本次社会实践线下活动的完成。我坐在车上,恰好经过滨州市黄河大桥,看着奔腾的黄河水,情不自禁低头写下“纸上得来终觉浅”七个字,又在脑海中回忆这次经历的点点滴滴,再抬头,望向亲爱的母亲河,说出了心底的话“再看天上黄河水,此景皆是滨州情”。感谢相遇,希望滨州更好……
图为实践队在滨州市博物馆合影。大河生辉团队 郭昱含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54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