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送尔游天下,素问几时可当归”薪火实践团岐黄接力,丹心筑梦小分队探寻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2023年7月22日,为了充分感受中医药魅力,弘扬中医药文化,领略博物馆底蕴,薪火实践团“丹心筑梦,岐黄接力”小队寻访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参观内容
聆千年回响,观医药沉淀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共有三楼展厅,基本陈列分原始医疗活动、古代医卫遗存、历代医事管理、历代医学荟萃、养生文化撷英、近代海上中医、本草方剂鉴赏、当代岐黄新貌八个专题,反映中华医学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并预示其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一楼为医史综合馆,二楼为养生康复、针灸推拿、中医文化、中药方剂和中医科教5个专题馆,三楼为校史陈列馆和中药标本陈列馆及中药科普活动室。
小队首先参观的是一楼的医史博物馆—综合馆。迈入自动门,位于脚下的是一幅地面铜雕,名为“中医药千年回响”,雕有远古时期的医疗器械——骨针和砭石。骨针用来针刺,砭石用来切割,刺泄淤血。缓缓前行,铜雕在眼前铺展开来,艺术地再现了各个时期医疗的发展梗概。它以中医学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十二个字作阶段小结,这十二字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意为人体时刻处在阴阳的动态平衡中,一旦平衡被打破,疾病就会乘虚而来。
走过“铜毯”,便来到了位于大厅中央的阴阳五行雕塑,上下错落的双鱼对应着“阴阳”,下方的五块基石对应着“五行”—木火土金水。大厅两侧的六幅石雕生动勾勒了中医药发展的脉络图。从原始社会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开始,到《黄帝内经》的出现,之后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五禽戏,到唐代太医署的建立,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写成,清代温病学说的发展,无不展现出中医药学是集各家之智慧的伟大科学。
继续前行,位于大厅正前方的“精气神”浮雕映入眼帘。精气神、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渗入了中医药学的方方面面,成为了核心内容。“铜毯”在阴阳五行雕塑后又出现了,这里的画面显示中医药学前景广阔,从远古走向未来。
大医精诚名后世,镇馆之宝见真心
转而从左手边拾级而上,这儿展出了各种珍贵的医史文物,包括医疗器械、医药著作等等,还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介绍,图文并茂,翔实生动。
在展现中医药学全面发展阶段的展区,可以认识更多的伟大医学家,如发明了《五禽戏》的东汉医学家华佗,东晋的炼丹家兼医学家葛洪,和隋唐时人称“药王”、102岁高龄的孙思邈。东晋时期,君王们渴望长生不老,炼丹十分盛行,葛洪著有炼丹专著《抱朴子》,虽不是医学著作,却在客观上促进了制药化学的开端。孙思邈则因著有《千金方》而闻名于世,他的名言“大医精诚”更是教育后世医家不但要医技高超,而且也要医德高尚。
随着探索的深入,成员们来到针灸馆,可以看到二层中间位置展出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744年铸造的老妇人形象的针灸铜人。这具铜人高46厘米,宽22.8厘米,厚16厘米,为老妇人形象,体态丰腴自然,面部表情慈祥生动。历史上针灸铜人的形象一般为男子,老妇人形象极为少见,且体表铸有经络穴位,但未铸经穴名,现国内仅见此一件,十分珍贵。据文字记载,乾隆皇帝为了嘉奖编纂综合医学丛书——《医宗金鉴》的编著人员,定制了一批针灸铜人,如今国内仅存此一件带锦盒的完整器具。这具针灸铜人是传世针灸铜人之中难得一见的老妇人的体态,高约46厘米,面容慈祥,体表刻有580个穴位,锦盒上印有皇帝玉玺,题跋上用汉满文注明了铜人颁发给《医宗金鉴》的誊写官福海。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展宣部馆员陈侣华曾说过这一套医书整体有90卷,里面不仅仅包括针灸学的内容,涉及了内外妇儿疑难杂症方方面面,但他单单取针灸铜人这个形象,作为奖品奖励给这些医官,其实就反映了当时针灸铜人在医学界是有一定的地位的,也体现了针灸铜人的独特价值。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这件文物也体现了我国抗战时期文人对于文物的珍惜与保护,这具铜人从清朝乾隆年间一直传承保存至今,经历了战争的考验。抗日战争时期,福海家道中落,其九世孙将此针灸铜人卖给了北平的古玩店,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首任馆长,医史学家王吉民征集文物时在古玩店发现了这件铜人,但是无力购买。后求助于当时的名中医丁济民,丁济民是民国江南医界宗师丁甘仁之孙,丁济民听闻此事,即前往北平,到了那家出售针灸铜人的古玩店,发现铜人未售出,立刻前往北平,买下铜人,在兵荒马乱的抗战时期,从北平到上海路途遥远,货物的运输也不像现在这么先进发达,如何从北京运送到上海成为当时的最大难题,于是丁济民先生就想到了请朋友随身携带的方式,几经波折,一路把铜人安全地护送到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可见,今天我们的展品背后都凝聚了老一辈中医人的激情与心血。
其余展品还有晋代医家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明代医家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等。中医文化馆,主要展示的是中医名家的书法、绘画作品和历代医家的处方手迹,反映了中医药深厚的文化底蕴。位于二楼正中央的是康复养生馆,展示了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文物,古代的卫生环境,古代劳动人民日常保健的主要方法,这些对成员们现在的生活仍有深刻的启迪。
互动答题增兴趣,观察标本明真伪
继续上一层,走进中药标本陈列馆,通过位于成员们左手边的两台液晶显示器,可以观看海洋药用资源多媒体展示,也可以参与答题,三楼共有十三个展区,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动植物和矿石中药标本,第二展区的四个展柜则分别陈列着一些道地药材的规格等级和真伪对照,第三展区是中药命名方法标本展示区,第五展区陈列着全国中药材道地产区分布图和标本,其余展区是中成药展区等等。走出标本馆,步入与之相邻的校史陈列馆,这里有详尽的文字和照片,展示上海中医药大学1956年建校以来的发展历程。
总结感悟
这次探寻中医药文化历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从一个个历史悠久的医药器材到一本本记载着中医药发展脚步的医术,从一个个尽力还原的场景到皮革墙上记载的医药步骤,从神农尝百草到仲景著伤寒,从砭石药酒到青蒿素,从摇铃行医到陈李济,一岁一年,都是中医药文化的积淀。
更令我惊叹的是,在博物馆中还有许多小朋友的身影,他们一个个戴着特制的胸牌,向来往的游客讲述着每件文物背后的意义,经过了解之后,才明白这是博物馆举办的一系列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以招募中医药小讲解员的形式,召集许多对中医药有了解或者是有兴趣想去学习的小朋友们参与培训,化身一个个小讲解员,为来到博物馆的游客们带来极致的中医药体验。此举不仅让少年儿童认识和了解中医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祖国医学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还让那些游客们从简单的观赏、浏览变成了倾听、了解,从一个个稚嫩的脸庞上看到中医药的未来,体会到独属于中医药的魅力。
这次游历,我受益匪浅,对于中医药背后的价值也越来越了解。
——陈雨
文字:陈雨 陈宇星
图片:聂贝宁 章晟博 郭怡嘉 陈雨
视频:陈雨 赵晟
编辑:汤天韵
校对:乔蕾颖 丁文誉
审核老师:沈永健胡士平 赵文俊
王秀平 陶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57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