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承载起华夏文化之舟。7月10日-15日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护运河生态,品沿岸文化”微光计划运河文化保护实践团队深入扬州市,在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江都水利枢纽、大运河博物馆、沿湖村以调研学习等方式,进一步发扬运河文化、讲述运河故事。
自千年前而来,古运河永不停息,静静流淌,诉说着历史的繁荣与沧桑。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生活在运河泽惠之地的的孩子,青年一代的我们有条件,有义务了解运河文化,讲好运河故事。
船行千里略古今
7月10日,我们首先来到江苏省扬州市便益门码头开展实践活动。有诗云“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岸边朱红色的游船映得岸边的居民楼古色古香,晌午时,实践团队来到码头,乘上游船,在古运河的波光粼粼中探寻着它的前世今生。从便益门出发,坐上运河水上观光游船,穿行于古运河之上,两岸风光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打开。船在水上走,人在面中游。一边是自然风光与宁静庄严的遗址古迹,在绿树掩映中若隐若现;一边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光影。一新一旧间,更让我们感受到扬州城的独特韵味与活力。导游生动有趣的讲解则将历史和文化娓娓道来,使我们不禁思考人类智慧与劳动的伟大。
(图为实践队员乘坐游船。通讯员陈润怡提供)
清明上河今犹在
次日,我们一行人来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江都水利枢纽。展览馆中浓缩了先人治水经验,定格下前辈们的治水瞬间,也传承着历代治水精神。展厅以“源头”“江都四站”“万福闸”等经典建筑剪影为元素,辅以“水”字甲骨文、小篆、大篆等字形演变,在浪花阳文雕刻中“江淮明珠”大字熠熠闪光。馆中详细介绍了江都水利枢纽的历史沿革、工程建设、工程运行情况。同学们在先贤的身上,运河源头的遗址里看到了中国古代劳动者的智慧,看到了“山挡路便移山,水阻碍便改道”的决心。
“运河通,朝代兴;运河断,朝代亡。” 在扬州,这座因运河而生,也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的城市,坐落着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集文物展示,收藏,研究,教育于一体,向来访者讲述运河的历史与兴衰,展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劳去去去。实践第三天,我们来到这座博物馆,打开通往历史长河的时光隧道。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展示着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高超智慧。各式各样的陶器和青铜器,映衬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一幅幅描绘运河美景的画作,展现了先民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成员们漫步其中,感受着运河遗产的魅力。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大运河博物馆参观。通讯员王佳怡提供)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轻舟不用楫,惊涛常在耳。实践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沿湖村,这里建立起扬州唯一的渔文化博物馆,传承邵伯湖渔业的悠悠历史,我们在当地村民的热情招待下品尝了鱼状点心,躬身实践地学习了千古不绝的渔文化。晌午时分,我们对邵伯湖展开河湖水质测评,从水体透明度、水体气味、河岸自然性、河岸稳定性、人与河流关系、生物多样性等多个维度进行考察,检测结果显示邵伯湖生态系统良好,保护到位,这样的结果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正确指引。
沧桑变幻,斗转星移,唯有它贯穿南北,横亘古今。古时繁忙的漕运场景虽已不再,但每天晨昏不乏在运河畔、垂柳间或漫步或锻炼的百姓居民,让古老的大运河再次融入日常生活,重新焕发生机。暑期实践活动虽已结束,但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深知,今日所见仅是运河文化的冰山一角,在今后的时间里,实践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将持续关注运河发展进程,走好当代青年人的绿色长征之路。
(图为实践队员在扬州市沿湖村渔文化博物馆参观。通讯员王佳怡提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59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