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古城 凤阳花鼓
时间流逝的证明凝结成文化,地域性的特色民俗展现时光的齿轮,文化长河需要后人的传承,所以文字的记录以及样式用具的保存是必需的,随着时代车轮的更新前进,文化可以存放在文化馆中向众人展示,是传承保留,是发扬光大。所以我们结队来到凤阳花鼓文化聚集地——凤阳花鼓博物馆。
2023年7月1日我们一行五人来到凤阳博物馆,通过志愿者的引导,我们了解到有关凤阳这一带的历史。2007年5月,一支考古队在凤阳卞庄基建工地上发掘了一座大墓,这座大墓出土的14件铜编钟里,其中五件刻有铭文,虽然早已经很模糊,但考古人员还是看到了形似“钟离”的字样。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柱》记载“又东过钟离县北,《世本》曰钟离赢姓也。应劭曰,县故钟离子国也,楚灭之以为县。”《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将家乡钟离县改为“中立县”。择天下之中而立就是从这片美好家乡登上皇位的帝王对故乡最真切的期望。明朝开国第一文臣宋濂曾到中都感慨它的壮丽宏伟。“皇帝既正大统,建都江表,德绥威詟哲万邦咸臣,用群臣奏临濠为龙飞之地,赐名曰凤阳。席凤凰山以为殿,斯飞鸣而朝阳。”凤阳有着祥瑞高贵之意,朱元璋将其赠于自己的家乡有希望家乡平安祥和之意。
拥有丰富历史的凤阳自然有它的特色文化。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代后期,舞蹈因素逐渐淡出,只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20世纪50年代初,新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鼓加以革新,增加使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将其改称为“双条鼓”。建国后,凤阳花鼓进入北京怀仁堂进行演出,演出结束后,国家领导人都给予高度的赞扬,周总理亲切的称它为“东方芭蕾”。此后凤阳花鼓更是打遍、红遍大江南北。作为底层劳动人民的一种谋生手段,凤阳花鼓的舞蹈与小调的题材全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舞蹈柔美、曲目众多,是凤阳人民创造的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凤阳博物馆中静躺着时间的遗迹。各种出土文物在柔和的光下显得格外沉重,像是活了几百年的智者,仿佛时间的流沙在它身旁极速飞驰,把我拉去几百年前的钟离古城,看大明的神话与民间。展览馆中陈列着故宫样式的外围墙,这里讲述着大明时期,故宫中蕴含着钟离古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实践结束后,我们发布了相关的调查问卷,根据实践活动总结出几条具有价值的发放给周边的朋友以及亲人,同时通过他们之手我们扩大调研范围,为调查结果增添一些可靠性,我们也为不熟悉的朋友同学做了详细的讲解来帮助他们客观填写问卷,事后我们又通过自媒体的形式,在QQ空间、微信朋友圈、个人微博等传播凤阳花鼓及其相关知识。新时代把世界翻了个新,我们在溯流中要保持好我们先辈留存下来的东西,传承的香火需要年轻人来秉持,多了解家乡本土文化,多弘扬家乡特色,为未来也为过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66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