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赋能,科普助力——坚定地质报国的初心使命,行在青山上,走在青年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激发挺膺担当,涵养“自找苦吃”的精气神,2023年7月,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山水有理,夏乡有我”社会实践团队结合地质学专业特色,将课内课外紧密结合,将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融会贯通,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衔接,以“科技强国,地学科普”为主题,在峨眉山开展了深入调研。
调研探底了解需求,走好科普第一步
7月21日至8月1日期间,团队成员在峨眉山开展“峨眉山地学旅游”问卷调研,共有92名峨眉山游客参与,其中大部分为20岁以下。
图1地学旅游调研问卷问题设置
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对峨眉山的地质背景和形成过程非常感兴趣,5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游览峨眉山时希望在地学旅游系列活动中学习到地学相关知识、生物生态相关知识、地域文化相关知识以及资源利用等知识,并希望能通过人工导游讲解、影视纪录影片等生动有趣的方式增强地质景观旅游的知识性。
图2调研对象年龄分布
图3游客喜爱的科普方式调研情况
创新方法献计出力,青年挑担不负青山
7月31日晚团队与宿州学院、东华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防灾科技学院的同学们,在成都理工大学峨眉山实习基地开展“创新地学科普方式”主题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景区与高校联合开展科普活动的多方协同机制新颖且有效,对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图片轮播 领队赵超老师(首图左一)与各高校同学讨论画面
课堂&实践有效衔接,科普在行山水有你
团队成员根据问卷反馈与高校讨论结果,将课堂学习的地质专业知识结合峨眉山景区景观进行筛选整理,完成讲解文稿,科普视频等科普物料的准备。8月1日,团队成员出发前往峨眉山景区五显岗景点实地开展地学知识科普实践,吸引约70名游客驻足交流讨论。为增强地学科普的直观性、生动性,实践团队尝试录制了“清音仙境”科普视频,以期推动地学科普持续深入发展。
图片轮播 团队成员(背包者)为游客科普景观中的地质学知识
通过亲身参与,团队成员也有许多收获:
成员苏娜:“我们意识到地质科普活动可以引引发公众对地质科学的兴趣,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有助于推动地质科学的发展。”
成员皮斯雨:“参加“三下乡”活动,让我们在大一年级就有机会将专业知识实际运用到服务社会中去,培养了我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我的时代使命感。”
成员唐宇博:“通过给别人讲解地学知识,让我对课堂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也有了更深刻的掌握。也希望未来的科普活动能更加生动有趣,能结合实地考察和讲解,让大家更’沉浸’地感受地质景观,让更多人能发自内心地自发地去保护自然环境。”
成员苏金铭:“在向游客科普前,我们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打好知识基础,于全过程、自主化、互动式实践模式中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我们走入群众、为游客科普讲解,这不仅是一种帮助我们提升表达能力的方式,更是一种能将知识投入实用、服务人民的好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走进社会、让知识走进群众,打破专业壁垒,使地学知识为社会、为产业赋能。”
成员曾钰漪:“在讲解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地质就像一片广阔的银河,奥秘却又吸引人们向前探索,没有终点但有方向,希望未来我们能继续乘风破浪,为地质之谜出一份力。”
作为以地质、能源、资源、环境为特色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成都理工大学的学子,“山水有理,夏乡有我”实践团队成员以切身行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以青春之火,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让知识走进群众,为地学赋能,坚定“地质报国”的初心与使命,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67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