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重庆8月22日电(通讯员 陈禄月)为更好地践行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把知史爱党的热情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7月29日至8月13日,“红色历史探寻团队”来到重庆市涪陵区816工程基地进行了为期15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开展了系列红色活动,如参观816地下洞体,直播助力红色记忆宣传;参观一碗水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游览816军工小镇,延续三线精神。
探寻洞中三峡,传承红色基因。活动开展前期,团队成员通过线上查阅资料的方式对816地下洞体工程有了基础的认知,816,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修建的重大国防核军工工程,也是三线建设历史中的宝贵财富。而后团队自行走访工程附近的联农村村民,提问816地下核工程相关问题,根据整合村民们回答资料,得知79%的村民对816工程并不是很了解。针对红色文化认识不够的问题,亟待改变,团队展开交流讨论,最终与工作人员确定采取“现场互动+线上直播”的方式,助力红色文化宣传。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室内走播宣传816地下核工洞洞体。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陈禄月 摄
现场互动通过提问和宣讲展开,积极解决游客疑惑,调动游客情绪,营造轻松愉快的文化氛围。同时直播作为一种互动性强,传播效果好的媒介,能够真实地展示发展状况。团队成员利用室内走播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816地下核工程洞体的雄伟以及核发电的基本流程,使观众身临其境,增进对其的了解和认知。并在直播中讲述了相关文化历史背景,介绍各个洞体厂房,扩大宣传影响力。团队的努力不仅仅为了宣传当地特色红色文化,更是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让更多的人了解816工程的故事,并积极参与到这一事业的发展中来,以“现场互动+线上直播”的形式开辟红色文化宣传,红色基因传承新道路。
聆听英雄赞歌,缅怀革命先烈。实践团成员怀揣着对三线建设先烈的敬仰之心来到一碗水烈士陵园。为更加详细了解816工程建设背后的英雄故事,团队成员联系到当年参与816工程建设亲历者的子女梅先生,对他进行了采访提问,梅先生为团队成员讲述他所知故事。
图为梅先生为团队成员讲述烈士故事。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陈禄月 摄
据梅先生言,这些士兵和建设者大多来自河南,湖北,湖南,国家一声号令,年轻的战士们便远离家乡,奔赴异地积极投身建设。陵园中烈士的平均年龄为21岁,最小的烈士仅16岁,他们多牺牲于塌方、爆炸等施工事故。816工程解密后,大多多英烈魂归故里,然而有71名烈士却无法联系上家属,最后长息于这片异地乡土之上,生动诠释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红色精神,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英雄赞歌。倾听完英雄故事,团队成员来到纪念碑前,静然观看碑上一行行先烈的名字,肃然伫立,以默哀的方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寄托哀思。
游览816军工小镇,延续三线精神。之后在梅先生的带领下,团队来到白涛麦子坪816军工小镇参观学习,随处可见的标语“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玻璃窗中各类票证是三线年代的符号记忆,墙上一排排人物,是令人动容的三线肖像。以及展台上陈列了许多当时人们开凿洞体的工具和衣物,反应了那个年代的时代风貌。随后成员认真观看了馆内三线建设影片,当时的人民在及其艰难的条件下,不畏艰辛地建设816地下核工程,在历经17年的修建的过程中,孕育形成了一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观看结束后成员倪黎萍表示很震撼,她道:三线精神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三线建设影片。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陈禄月 摄
红色基因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先进思想因子的结晶,是百年以来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是党性与人民、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与开放性的高度统一。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红色精神教育,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的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开拓进取,砥砺前行。
图为团队成员在816工程区的合照。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胡烯阳 摄
总结此次活动,“红色历史探寻团队”以红色精神为激励,深入基层,走向群众,精心调研,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努力担当作为,探寻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68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