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顺应新时代潮流,争做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于2023年7月10日至17日,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遇见姑苏,遇见非遗”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开展社会实践。
初识丝绸叹精美
在实践开始之前,实践队员对苏州丝绸的历史和发展并不了解。为了深入了解姑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间团队来到了苏州丝绸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刚进入馆内,实践队便被各种各样的古代丝绸制品所吸引,也许是丝绸制品的精美,也许是丝绸历史的悠久,也许是丝绸文化的灿烂。
图为实践队员了解官服补子。 纪嘉雯 供图
再识制丝叹辛劳
苏州地处太湖之滨,气候温暖湿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苏州一带农村自古以来种桑养蚕的习俗。通过序厅丝绸之路进入后庭,左边为桑梓院,沿着走廊,走进蚕桑农家。厨房、客堂、卧室等等每一个场景都还原了苏州养蚕人家的景象,展示了苏州特有的蚕桑民俗风情。接着往下走,便是蚕桑居,蚕桑居内生动展示蚕的一生,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过程。蚕房内,蚕宝宝正在啃食桑叶,俯身细听,传来“沙沙沙”的声音。稻簇上熟蚕正在结茧,有的已经完成,有的正在持续着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辛劳。一只只破茧而出的蛾,完成了一个美好、圆满的生命轮回,蚕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为人类提供了最宝贵的纺织原料。屋外,是一小片绿油油的桑园,高干桑、垂桑、湖桑、果桑,那是蚕宝宝赖以生存的食物,也是桑梓苑独有的景致。
图为实践队队员观察三龄蚕宝宝。 祁海菁 供图
深谈传承叹不易
在参观过程中,工作人员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丝绸的制作工艺,并给实践队员提供了一些材料和道具。实践团队学会了用丝线进行织锦,并亲手制作了一个小的丝绸制品。虽然手艺并不精湛,但是这个亲手制作的丝绸制品对实践团队意义重大。它不仅仅是一个手工制品,更是实践团对苏州丝绸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体验。
通过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以及收听解说音频团队对丝绸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当站在展厅中,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展现在眼前的是代表中国最高织造技艺的宋锦小花楼织机和五彩漳缎大花楼织机。坐在机坑潭内的织花工脚踏竹竿,与挽花工上下呼应后抛梭引纬,机杼声声不绝于耳,精湛的丝织技艺在此得以传承和保护。实践队长王一凡感叹到:"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发展,与此同时,人们的文化需求标准也越来越高,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扬却面临着宣传形式单一、技术落后、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目前非遗传承保护依然处于初级阶段。"
图为实践队队员观察挽花工序。 祁海菁 供图
三叹之后众集思
2023年7月17日,实践团队以参观学习的方式完成实践,经过七天实践后,立刻展开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对于非遗传承的认知,团队成员制作了调查问卷,并于实践全过程中持续发放,在实践后期将问卷数据整理汇总,运用效度检验等方法构建理论模型,分析总结出能够解决非遗当前面临问题的有效路径,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言献策。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苏州丝绸博物馆非遗厅合影。 纪嘉雯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70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