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院学子三下乡:寻脉中华文化,青阳非遗再启
青阳,意为“青山之阳”。青阳县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千峰竞秀的九华山脚下,巢湖学院赴青阳县拾遗小队于6月29日前往青阳县开始了暑期社会实践。
首先我们去到了青阳腔博物馆,参观青阳腔博物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青阳腔这一非遗表演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获得了许多感悟。青阳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种悠久的地方戏曲。青阳腔是戏曲声腔,又称“池州腔”。青阳腔艺术上继承了弋阳腔干唱,并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滚调”,不托管弦,“其节以鼓,其调喧”及“一唱众和”的特点,但更为热烈、豪放。青阳腔中还有各种纸质面具,在舞美上极具特色。
图为青阳腔博物馆工作人员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博物馆。通讯员 朱银凡 供图
通过参观青阳腔博物馆,我了解到青阳腔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戏曲艺术中的独特地位,青阳腔以独特的唱腔、表演风格和剧本题材吸引了广大观众,也因此成为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青阳腔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青阳腔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和努力。他们是青阳腔艺术的代表和守护者。他们不仅在舞台上展现出色的表演,更在幕后默默地传承着这个艺术形式。他们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在参观青阳腔博物馆的同时,我们也见到了青阳腔国家级传承人江进老师。三十年弦歌不辍,一腔热忱唱“青阳”。这句话说的就是江进老师。
江进老师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虚怀若竹,清气若兰”,温柔和蔼,让人心生敬佩。因为历史的原因,青阳腔失传多年。为了拯救这门古老的剧种,江进老师承担起复兴、传承青阳腔的重担。青阳腔面临着传承队伍的萎缩、优秀演员的流失、新时代文艺的创新需求、文艺保护经费缺少等困境,种种困难让江进老师满头青丝化作白发,但唯一不变的是她传承青阳腔的坚定信念和对文艺工作的热爱。
图为团队成员与江进老师交谈。通讯员 朱银凡 供图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初心不改,静待山花烂漫,丛中留笑,这是青阳腔传承人——老党员江进的艺术人生。江进老师说过:“青阳腔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的责任就是把它传承下去。”在青阳腔的传承之路上,伴随着江进老师的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
一出戏,一段腔,百转千回到青阳,承载的是传承和不变的守望初心。青阳腔传承人的坚守和努力令人钦佩,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明白了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参观青阳腔博物馆让我深刻认识到了青阳腔这一非遗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我将永远珍视这次参观的经历,将青阳腔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努力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保护和发展非遗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讯员 赵婷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71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