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宣传弘扬非遗文化的号召,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曲阜师范大学“惓惓思古韵,汲汲焕新语”通过参观走访、亲身体验、实地调研等多样化的形式来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实践成员于7月18日在家乡所在地开展实地实践,探索非遗文化和海丝古韵的魅力。
感受非遗温度,见证历史传承
实践队员走进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作为全国最大的非遗馆,该博物馆收藏了130个非遗项目,超过千件展品。
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实践队员参观了各个展区,目睹了泉州市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泉州彩扎、泉州花灯、南音表演乐器、德化瓷雕、惠安蟳蜅女簪花和泉港福船等。
在三层展区,实践队员观看了四场小戏台的表演,包括泉州南音、高甲戏、提线木偶戏和梨园戏。其中,高甲戏的表演给实践队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音乐响起,戏剧演员们以华丽的服饰和铿锵有力的唱腔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在欣赏表演的同时,实践队员还向表演老师请教表演技巧。表演老师耐心地为实践队员解答道:“高甲戏的表演技巧主要包括唱、做、打、跳等方面。对于高甲戏演员来说,在表演时,他们需要充分运用身体各部位的表现手段,通过丰富的表情、动作和声音来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同时,还需要他们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与其它演员配合默契,共同营造出完美的舞台效果。”实践队员在近距离观赏高甲戏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高甲戏的印象,也增加了对闽南传统戏曲文化的了解。
图为实践队员在参观以传统花灯为灵感的陶瓷灯——《鲤》。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赖诗瑶 供图
踏访非遗匠人,传承精湛技艺
实践队员在寻找非遗匠人的过程中,偶然遇到了一位棕编手艺人的摊位。被其精湛的棕编技艺所吸引,实践队员们停下脚步,与这位手艺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
在与棕编手艺人的交谈过程中,手艺人向实践队员详细介绍了棕编手艺的制作工艺和技巧。实践队员了解到,制作棕编作品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材、加工、编织、染色、修整等。每个步骤都需要精细的手法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制作出精美的棕编作品。
在采访过程中,实践队员还与棕编手艺人进行了互动,亲身体验了棕编制作的过程。在棕编手艺人的指导下,实践队员用简单的工具将棕叶编成各种形状,感受到了棕编技艺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队员在采访非遗技艺棕编手艺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赖诗瑶 供图
问道街头巷尾,探寻文化价值
为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深层含义和现实价值,实践队员通过制定调查问卷、采访路人、收集调查问卷总结情况等环节,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实践初期,实践队员们首先制定了详细的调查问卷,以了解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在采访过程中,实践队员走向街头巷尾,与路人进行亲切交流。实践队员以问卷为引导,记录下每一个路人的观点和意见,通过轻松的聊天方式,让路人真实地表达对非遗文化的看法和感受,以此了解非遗文化在公众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实践队员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发现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具有很高地位,被视为民族的瑰宝,应加以保护和传承。同时,人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新颖的形式展现给现代公众,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在采访路人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与评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赖诗瑶 供图
通过了解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评价,也为实践队员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通过参观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沉浸式体验非遗项目,对泉州地区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与非遗匠人——棕编手艺人的交流采访过程中,实践队员感受到了棕编艺术的魅力,更明白了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在采访路人的过程中,实践队员感受到了路人对非遗文化的独特见解和感受,也让实践队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实践队员表示将继续探索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遗文化的传承队伍中去,践行新时代非遗文化传承人的使命担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71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