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5日,山东大学小树林支教团豫豫青林队来到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小桥胡同李昊老师工作室进行探访,以叶雕技艺的发展窥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增进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国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那么,了解当今非遗技艺发展现状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不朽灵魂,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源泉。河南省信阳市由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孕育了多样且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文化圈。据统计,信阳现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4 项,即罗山皮影戏、信阳民歌、光山花鼓戏、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18 项,如光山花鼓戏、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商城花伞舞、火绫子、大鼓书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83 项,如信阳剪纸、固始柳编、息夫人传说、民间歌谣司马光砸缸固始、放河灯、元宵节送灯习俗等等。
每一种非遗技艺都绽放着不同的光彩。豫豫青林队队员来到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小桥胡同开启了叶雕的探访旅程。
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作品。上午9时,豫豫青林队队员来到李昊老师叶雕工作室进行调研采访。初进入李昊工作室,队员们看到的是绿茵流水,便可窥其匠人静心雅致。在采访李昊老师之前,队员们先对李昊老师的叶雕作品进行了参观,“湿叶可撕、干叶易碎”的树叶经过加工变得薄如蝉翼,却有纱绸般的质感,队员们无不震撼工艺的奇妙、匠人的精巧。
从叶雕的制作工艺开始,队员们了解到从选叶、蒸煮到绘画、雕刻等多项复杂的工艺,最终创作出薄如蝉翼的叶雕作品,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心打磨,蒸煮需要的水需要特殊调制,其调制配比也是经过多年实验,雕刻所需工具更是亲手制作,这独一无二的叶雕工具更显匠人的独具匠心。随同李昊老师,我们参观并体验了叶雕的制作过程,在李昊老师的手中,任何工具都显得轻盈,落刷有力、起刷有形,每一步力度都刚刚好。受邀,豫豫青林队队员也参与体验了叶雕的创作,没有形的要求,只需我们刷掉叶肉,留下叶子的经脉。果不其然,实际操作并没有队员想象的那么简单,一不留神叶子经脉断掉,作品废掉,从头再来,这一过程必须极具耐心。
重任在肩,静心坚守创作。“我没有收徒弟,毕竟选择了叶雕就选择了责任。”李昊老师坦言道。诚如是,学习了叶雕这一项非遗技艺,浇灌热爱,更需坚守,十一年坚持创作,坐得冷板凳,更是令人敬佩。再看陈列的叶雕作品,无不彰显着非遗文化和现代艺术的精妙结合,每一个细腻的设计与雕刻无不让参观者感叹技艺的精妙绝伦,巧夺天工。
薪火相传,赓续非遗血脉。采访李昊老师之后,队员们思考当代非遗技艺如何传承。一项技艺并不是简单地有人学,照样做,它需要手艺人倾注心血,每一道工序都需勤勤恳恳,不可马虎,不可疏漏,才可体现工匠之美;同时李昊老师也提到他们的叶雕作品和市面上我们见到的一些类似于叶雕的作品并不同,来自机器锻造的“叶雕”作品虽然出品效率高,却少了出自工匠之手的细腻之美,又或者说这些工艺品并不是雕出来的,而是刻出来的,现代技术与传统技艺的冲击不禁引发我们思考。再者,提到非遗技艺,最引发热议的便是技艺的传承问题,在当今社会,要想持久传承,还需要给这样的手工艺品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而面对愈发浮躁的社会,坚持创作——难!面临新技术的冲击,扩大发展空间而吸引广大新时代弄潮儿进行传承,难!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或许会遇到更多问题,但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国潮风愈来愈浓的加持下,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又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底色,也可以成为一个城市发光发热的亮色,利用好文化的作用,需要政府和居民齐上阵,那么这些传统技艺的发展将看到另一片新的天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75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