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结构,七千年前创新,千年的传承,是一块中华瑰宝。7月13日,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苗乡弦歌铮鸣,绿水青山相依“小电灯社会实践团来到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太原镇区阳村李绍勇师傅家中体验苗族木屋的搭建。在这次实践中,团队成员们深刻理解了“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的含义,感受到了“保护与传承并重非遗与时代共融”的重要性。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前往李绍勇师傅家中。
榫卯结构是一种将木材通过凿洞、插接等方法固定在一起的技术,具有牢固、美观、耐久等特点,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等领域的重要应用。这种结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至今仍在广泛使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珍贵遗产。
图为实践团成员准备前期取木料工作。
“想要建造一座木屋比现代的钢筋水泥房还要费时费力,光是立高架都要经过收料、垛方等二十道基本程序……”这是李绍勇师傅对建造木屋流程的介绍。“其实利用这个榫卯结构不需要费很大力气而全凭‘巧劲’,只要认真思考和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奥秘。”李绍勇师傅边说边向实践团成员们展示如何利用“巧劲”连接木头。
图为李绍勇师傅向实践团成员介绍。
图为李绍勇师傅向实践团成员展示利用“巧劲”连接木头。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成员高效分工,全神贯注地研究李绍勇师傅家的木屋模型。在得到李绍勇师傅的详细指导后,大家认真对照操作步骤流程,积极发挥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勇敢地尝试。经过仅半个小时的敲打,一座高架木屋的半成品便在大家眼前呈现。这个过程不仅增强了实践团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齐心动手搭建高架小木屋。
木屋搭建好要将高架立起来,这时需要人心齐力,当李绍勇师傅用鲁班师傅的传教为木屋祝福,并唱起福事歌时,实践团成员一起抬起了木屋的高架。李绍勇师傅还介绍到福事歌是必不可少的流程,这首歌寄托了搭建木屋师傅对房子的祝福,也承载了主人家对新房子的美好期望。
图为李绍勇师傅为高架小木屋唱福事歌。
图为李绍勇师傅和实践团合照。
通过苗族木屋搭建活动,实践团成员们切实感受到苗乡传统木工技艺之美,同时也展现出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在其中品味中国传统技艺所蕴藏的哲学道理,在搭建木屋的过程中体会其所包含的历史记忆与匠人精神,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78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