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往事中追忆,在故乡外游离——采访费城先生
作家介绍:
费城,本名韦联成,1984年生于桂西北,现居河池大化。系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37届高研班学员,广西现当代文学艺术创作文学桂军“出名家出名作”主创团队成员。有作品发表于《民族文学》《诗刊》《星星》等刊物。著有诗集《往事书》,曾获第五届广西少数民族文艺创作“花山奖”、广西年度诗人奖等。
【图片1 费城先生】
为发掘壮民族文学文化经典元素和主题的生命力,推动壮族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当代文学注入新的动力,2023年8月14日上午,黄禹熹同学代表南京师范大学“山水迢迢,壮情有寄”文化艺术实践团成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公安局采访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壮族诗人费城。
【图片2 黄禹熹同学与作家费城先生合影】
黄禹熹同学先以老师的笔名为切入点,询问其由来,再以故乡、民族为中心展开访谈。费城先生回忆了自己的儿时家乡——矿山,与习惯使用壮话的大化人相比,矿山人杂糅的发音习惯弱化了他们的民族自觉。语言的隔阂随之形成了身份认同的问题,并逐渐被动地疏离故乡。他直言:“你不认为自己是当地人,当地人也不认可你是本地人。”当作家重新回到故乡,少年时期的他收到了现代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双重冲击。走出故乡,面对的是现实挫败;走入故乡,面对的是世俗陌生,所以费城先生心中的故乡是一个矛盾体。
【图片3 采访费城先生】
谈及民族身份,费城先生说道: “我不认为自己是壮族作家或者是什么其他民族的作家,但是外界给我的标签就是‘壮族写作者’” 。对于他来说,民族身份不是写作者最重要的标签。地方水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民族的底色是刻印在深处的,语言方言也是如此,即使是汉语创作也不免受到地域性素材、题材的影响。
关于创作风格转变的原因,费城先生的初期作品抒情色彩浓厚,在文字中回忆家乡、思念亲人。在后期创作中,他博采众长,学习现代作家诗人海子、顾城、杨炼以及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等人的创作技巧,丰富自己的创作,开拓自己的思维,逐渐突破了早期单凭感觉写作的创作方法。
【图片4 费城诗集《往事书》】
从转变的原因延伸,老师也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作品为何会给读者带来矛盾的双重感受。在作品中,他将理想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相糅合,产生了既有回归又有逃离的想法。随着现代化焦虑的加深,他通过文字来达到自我消解与自我解放的目的。因此,不同于八十年代书写“大我”的文学浪潮,费城先生认为,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作家们的创作更偏向私人化、个性化,尽管不同年代的人们仍能产生焦虑的共鸣。他强调,创作需要“用真诚的心感受这个时代、表达真实的感情”,这样才能真正地反映时代。
通过与费城老师的对谈,南京师范大学“山水迢迢,壮情有寄”文化艺术实践团成员今后将在广泛的阅读中更深入地思考,认真体悟壮族文学作品中的真心、真情,将解读文学的眼光放长、放远,为发掘壮族文学文化价值、探索壮族文学发展道路以及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而不断奋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85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