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为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种梦湄潭”实践支队来到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在当地参观了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在本次参观中,支队成员们深入了解了浙江大学西迁来到湄潭的坎坷过程、浙大在湄潭办学的历史与成就,以及浙大师生与湄潭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图为“种梦湄潭”实践支队在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参观
上午十时许,支队全员来到位于湄潭文庙内的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陈列馆位于湄潭城东回龙山下,是全国仅有的以西迁办学内容为主题的专题陈列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支队成员们走过“漫漫西迁路”、“遵湄办学史”、“竺公风德颂”、“求是群芳谱”、“今日求实园”、“湄杭情谊深”六个展厅,了解到浙江大学艰难曲折的西迁历史。
图为“种梦湄潭”实践支队在陈列馆门前合影
1937年8月,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在著名地理气象学家、教育家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怀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理想,踏上漫漫西迁路程,历时两年多,穿越江南六省,行程2600公里,于1940年抵达贵州遵义、湄潭、永兴,坚持办学七年,谱写了一部伟大的“文军长征”史。浙大西迁的路程是曲折的,先后换了建德、泰和、宜山、遵义四处校址,最后将理科学院安排在湄潭,文科学院安排在遵义,大一新生被安排在永兴。浙大西迁遵义湄潭办学,在生活极其艰苦的岁月里,在“求是精神”的倡导下,浙江大学汇聚和保护了一大批如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胡刚复、蔡邦华、王国松、王琎等一代知识分子精英,培养了一大批如李政道、程开甲、叶笃正等新一批蜚声中外的科学巨子。他们胸怀报国之志,陋室栖身,俭餐淡食果腹,创造了累累教学科研成果,为新中国成立后科学事业发展储备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使浙大崛起成为全国著名高等学府。
浙大师生在湄潭坚持学习、艰苦奋斗的经历,向我们诠释了“求是”精神的深刻内涵:排万难,冒百死,求真知,既是一种科研精神,更是一种革命精神。而如今,即使浙大已经搬离湄潭七十余年,浙大的“求是”精神仍然在湄潭的血脉里流淌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湄潭人。支队成员也希望能够通过实践,为湄潭做出实事、贡献力量,将这份薪火微光传递下去,让教育的火种在湄潭长燃不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86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