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八八战略二十周年,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共话浙里二十载,乡遇铸就共富梦”实践团追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于七月中旬分组前往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雪水港村、宁波市余姚市横坎头村、杭州市余杭区小古城村、金华市浦江县新光村和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和八里桥村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及下乡文艺汇演。
追寻非遗文化,传承乡土记忆
实践团追随习总书记的足迹,首先踏入雪水港村。在村委委员崔惠佳的引导下,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村里清洁能源入村入户的推广情况,其中土灶“柴改电”工程不仅让村民迈向了低碳环保的生活,更保留了非遗文化灶头画。这项传统民间艺术以黑线勾勒,用红蓝白黑等色的填充,将“福禄寿喜”等吉祥字样融入其中,寄托着农家美好的愿望。如今,这门艺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雪水港村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同样,作为横坎头村传统文化代表的梁弄大糕,重新被发现和传承。实践团成员怀着对梁弄大糕的好奇与向往,聆听了老一辈居民们讲述的关于梁弄大糕的历史和故事,学习了传统制作工艺的每一个环节的细节和技巧,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与魅力。这是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横坎头村导入产业夯实乡村经济基础的一个注脚。
在新光村,秋梨膏店铺老板亲自带领实践团成员体验了浦江梨膏糖的制作过程,讲解了秋梨膏的历史和文化。秋梨膏是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不仅是一种美味的特色食品,也是一种具有止咳化痰功效的传统药膳,同时也承载着浓厚地域文化和民间智慧。在制作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不仅学习了梨膏糖的配方和技巧,更深刻体悟到了梨膏糖制作者的匠心和情怀,同时感受到了传承非遗技艺的责任和意义。店铺老板表示,秋梨膏是新光村的一张名片,也是浦江的一份财富,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和发扬这项非遗技艺,让秋梨膏走出浦江,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非遗文化的保护是对历史的珍视,是对传统的敬畏,也是对未来的承诺。浙江的“千万工程”为这片热土上的非遗保护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而实践团成员作为传承非遗的先锋,将始终坚守初心,不断探索,为浙江乃至全国的非遗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科技赋能农业,助力产业发展
从“八八战略”明确打造“绿色浙江”,到“千万工程”成为生态建设的有效载体,浙江大地,万千乡村,成为“梦开始的地方”。早在2002年,习近平同志考察梅林村时就提出了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小康示范村庄的新要求,展现了其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的决策能力。四年后,习近平再次踏上田间地头,来到雪水港村进行调研宣讲,提出了“三个示范“的嘱托,对农村发展给予了殷切期望:“在提高县域经济实力上当好示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当好示范,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上当好示范”。
紧随习总书记的脚步,实践团前往雪水港村和梅林村,深入探究智慧农业与特色农业的发展。在雪水港村,实践团成员来到了融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喜番乐”有机生态农场,在讲解员详细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了解到雪水港村独特的智慧农业,其通过品牌、文旅和农园的致富模式,数字赋能和智慧种植技术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可持续。借助物联网系统,农民可以实时监控植物的生长环境,及时处理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达到最佳水平,成功实现了数字化治理水平的提升。这种数字化智慧管理方式为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引擎。
在梅林村,实践团成员对村委副书记、数字化建设工作人员倪海燕和骆兆青、智慧健康站站长陈约瑟以及村民进行了详细采访,以深入了解梅林村的发展历程。在交流中实践团成员得知,梅林村通过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成功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梅林村为了确保粮食安全,积极推行退苗还粮政策,这为村庄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可持续和稳定的基础。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南北奏响激荡人心的“绿色变奏曲”。在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化手段的支持下,加上农村地区的农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雪水港村和梅林村的村民们切实体会到发展的好处。雪水港村村民牢记“三个示范”嘱托,践行“三个示范”要求,探索形成了“村美、民富、业兴、人和”协同发展路径。共富梦也不再只是一个“梦”。
因地制宜绽芳华,美丽乡村展新姿
在走访和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村庄都曾接受过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或指示,都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实践要求为指导,都以“千万工程”“浦江经验”等重大决策和经验为借鉴,都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都以党建引领、文化传承为支撑,都以美丽乡村、未来乡村为目标,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雪水港村曾因开矿与养猪而环境恶化,但在2006年听取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宣讲后,关停所有矿厂,全面实施复绿,打造了美丽乡村。村委委员崔惠佳向实践团详细讲解了雪水港村是如何运用“千万工程”等重大决策和经验推动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发展。在亲身实地走访融禾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新农人重点项目后,实践团成员深刻体悟到“八八战略”下雪水港村对于农文旅创新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横坎头村曾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驻地,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和非遗文化。在2003年接受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考察后,村干部们积极响应,以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为目标,发展了红色旅游景区等项目,实现了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与村经济联合社委员黄徐洁的座谈交流中,实践团成员了解了在得到习总书记两封回信后村内上下一心壮大集体经济共同迈向小康的故事,全体村干部认真落实“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这一深情嘱托,体悟横坎头村不负习总书记殷殷期望的决心。
小古城村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古城遗址”,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故里。在2005年接受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考察和指示后,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小古城村以“千万工程”为契机,发展了乡村旅游“生态共富”项目。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发现小古城村不仅非常注重古建筑的科学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打造了家家户户的低围墙、共享菜园与共享庭院等特色项目,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吸引了大量游客,提高了村民收入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与谆谆嘱托,激励着村民们砥砺前行。习总书记的到访和指示,都成为这些乡村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这片热土上,农文旅融合成为了美丽乡村的精彩画卷,红色记忆与绿色发展交相辉映。在乡风文明的传承下,让我们共同见证乡村的蝶变,让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牢记初心使命,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是社会和谐之本。紧抓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显得尤为重要。2002年,习近平同志考察了梅林村,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殷切期望梅林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小康示范村庄上迈出新步伐。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战略决策的重要起源地,梅林村二十年如一日贯彻这一战略方针。
实践团成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进“美好生活中心”深入了解了梅林村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基层治理平台“沥家园”通过后台管理端和村民用户端的互动,激励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健康打卡和美化庭院等活动,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有效提高了村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实际上,梅林村的数字化建设不仅局限于“沥家园”平台,智慧医疗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村庄坚持“小病慢病不出村”的原则,通过智慧平台与市、区、村相连,及时收集居民的健康信息,为居民提供更方便和高效的医疗治疗。实践团成员在参观了专业而温馨的医疗站后都不禁发出赞叹。
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了小古城村。2005年1月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余杭小古城村调研时,嘱咐当地:“村里的事情由大家商量着办”,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服务好三农。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来到了一片樟树荫之下的古朴桌椅边,了解到自2002年起,小古城村就牢记嘱托不断发展民主协商机制,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推动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其特色在于“樟树下议事”,这一习俗成为构建村级事务民主协商的起点,为村民提供了广泛参与决策的平台。
这一机制凝聚了全村人的智慧和力量,促进了村庄内部的团结和共识形成。通过人人参与的方式,村庄的事务能够更加平等和公正地得到处理,从而为村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同时,这一范例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推动民主发展,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主建设的高度重视。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万千村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人居环境蝶变,扩中提低为共同富裕奠定基础。为深入研学“八八战略”的常态化影响,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与雪水港村、梅林村、横坎头村、小古城村、新光村举行签约授牌仪式。双方将通过探索实施院村合作模式,推动形成重视和支持劳动实践教育的浓厚社会氛围,共同联手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共话浙里二十载,乡遇铸就共富梦”实践活动让实践团成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八八战略的重要意义与推动作用。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实践团成员将继续坚守初心,不断探索创新,为乡村振兴的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助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共创美好乡村明天奠定坚实基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90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