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乡村历史文化的载体,乡村博物馆在传承乡村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乡村振兴热潮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为了发展乡村经济,体会科携振兴,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曲阜师范大学“乡食乡知,科携振兴”实践队于7月6日前往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孔子博物馆进行调研。
图为实践队员在去博物馆调研前对乡村居民进行采访,邀请居民提出有助于乡村振兴的宝贵意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学文 供图
扎根乡土,留存文化记忆
“乡食乡知,科携振兴”实践队队员经过前期充分的筹备和资料查阅,来到孔子博物馆,看到了正门站立的巨大的孔子雕像。雕像中的孔子双手交合于胸前,让队员联想起孔子的训告: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步入博物馆大厅,一个圆柱形、近50米高的藏书阁映入实践队员眼帘。藏书阁上摆放着《论语》《春秋》等古代经典文化著作,队员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波澜壮阔。实践队员了解到,藏书阁内藏品主要源自历史上孔府千百年来积累的旧藏,是孔子故里悠久灿烂的历史的见证之一。
讲解员张女士向实践队员介绍道:“这座博物馆是一所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这座馆主要陈列有序厅和五个部分构成,序厅通过多媒体投影对孔子进行了总括性介绍,五个部分内容分别为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下行展厅为诗礼传家基本陈列展,分余荫百世、孔府档案和阙里遗风三个单元。”
图为实践队队员通过研读文字了解孔子的生平。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学文 供图
随后,张女士带实践队员深入展厅。博物馆常设展陈分为两个部分,上行展厅为大哉孔子基本陈列,由序厅和五个部分构成。实践队员在序厅观看短片《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对孔子生平进行细致学习。实践队员学习到先前古人们的文化记忆,了解到扎根乡土的重要性。
“这座馆的藏品主要源自历史上孔府积累的旧藏,拥有各类馆藏文物70万件、30万件孔府私家文书档案、宋代以来4万多册善本古书、8000多件明清衣冠服饰以及大量的与祭祀孔子有关的礼乐器等。”张女士介绍。
文旅融合,带动乡村经济
实践队员们在去博物馆调研之前拜访了曲阜文旅局工作人员,来获得其对促进乡村振兴,进行社会实践的建议。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在带动乡村经济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不断实践,不断征求居民的意见,同时每个人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切实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实践队员们到博物馆后,对博物馆中的游客进行随机采访调查,实践队员发现采访到的所有游客都赞同“文旅融合可以加速推进乡村振兴”的观点。在采访调查的同时,实践队员还注意到馆内给游客提供了很多高科技体验项目,比如触控屏幕,多媒体摄像仪等,这些高科技项目给游客带来了沉浸式体验。这些新鲜的高科技可以抓住游客们的心,促进旅游的发展,同时可以推动乡村振兴,这无不体现着科技携振兴。
实践队员在离开博物馆之前,还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交流,工作人员为实践队员分析了文旅结合的意义和重要性:文旅融合是乡村发展的“捷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社会,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文化的追求、旅游的需求都在不断扩大,人们更加有时间和精力用在文化享受、旅游体验上,这为乡村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
图为游客正在博物馆中观看纪录片,沉浸式体验多媒体摄像仪。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学文 供图
实践队员在此次孔子博物馆的调研实践中,不仅学习到文化记忆可以延续乡村文脉,唤醒游客心中那些沉睡的回忆,会给游客心中些许慰藉,同时还在群众及相关工作人员采访中了解到科技可给游客沉浸式体验,留住游客的心,进一步认识到文旅融合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在当今时代,乡村振兴仍是一篇大文章,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这需要每一位新青年共同努力,携手推动乡村振兴事业。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92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