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缩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很多传统村落已有数百年乃至逾千年历史,它们不仅留存着历史的“现场”,还接续文化传统,记录着一代代人的生活轨迹。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民族记忆。为了积极响应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2023年8月7日安康学院现代农业与生物科技学院赴湛家湾村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谭莹莹的带领下于安康市旬阳县赤岩镇湛家湾村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言谈村落保护,共筑振兴梦
实践团和指导老师首先到达当地社区,当地社区人员向实践团成员们介绍目前湛家湾村的古建筑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现状,社区人员透露村内民居大多为明清建筑,基本都是土木或砖木结构,整体风貌保存较好。但由于年久失修,保护资金匮乏,维护和修缮工作没能全面开展。目前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不少画栋雕梁都已自然腐化,部分建筑单体成了危房,保护建筑成为了重中之重。
实地调研村落,聚焦主要问题
随后实践团和指导老师前往湛家湾村,到达村落后,由村落内的湛常本组长带领实践团成员们和指导老师进行实地调研。湛常本组长先带领实践团和指导老师前往分布较为集中的房屋,在走访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发现村落内的大部分建筑无人居住,少部分建筑受损严重。湛常本组长介绍道在一些完好的建筑物上有不同寓意内涵的中国传统窗棂、马头墙等古建筑特色,大部分建筑物上还保留着之前的生活气息,例如残留的蜜蜂箱,墙上的文字印记等。
图为建筑上雕刻精美的窗棂
随后湛常本组长带领实践团成员们和指导老师前往居住较为分散的村民家中。通过走访,实践团来到一位阿姨家中,实践团与阿姨进行访谈并进行问卷调查的填写,阿姨颇有感触的说道:“房屋是近几年才重新修葺,所以内部的一些基础设施比较全面。”在对阿姨的访谈中实践团成员们得知阿姨是整个村落里最年轻的村民,村落内在住居民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六十周岁。
在对房屋的参观中,实践团与指导老师发现了“户对”这个中国传统建筑构建之一,“户对”是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像门楣带着“簪子”,所以也叫“门簪”,可用来加固联楹和中槛,但更大的是装饰作用。
图为湛常本组长先带领指导老师和实践团走访村内现存古建筑。
保护村落古建筑,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湛家湾村落人民逐渐的外流,许多村民已经不再愿意居住在老房子之中,而是更愿意在城市中进行购房,或是在其他地区进行自建房,这种现象下进一步导致了湛家湾村落的衰落。
提到传统村落,人们的脑海中会出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美景。传统村落是一种活态文物,是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更是我们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只有保护好传统村落,延续乡村的文化脉络,才能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湛家湾村落里的古建筑相对保存完好,实践团认为目前湛家湾村需要保护好、挖掘好、利用好古建筑,这些举措对推动村落文化振兴至关重要。
图为与实践团成员当地村民进行交流沟通,并了解其需求。
经过七天的走访调研,指导老师和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目前传统村落所面临的困境,实践团深刻意识到应当积极响应保护传统村落的号召,古建筑保护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可忽视的极为重要的资源与力量。希望我们的行动,可以有效破解乡村振兴发展困境,绘就美丽的乡村振兴新蓝图!
图为实践团全体成员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93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