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实践行,实践感悟得真知
无论惊喜还是意外,此次社会实践带给我的都是成长中的礼物,我们在实践中成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之花长盛不衰。我随长安大学赴云南红河“边疆民族团结行,实践探索共筑梦”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2日开启了为期12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此次实践中我的感触颇多,实践生活中的每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
有激动,有感动,有触动。社会实践,这样的一项活动,也必须有其流程经营。从开始的确定主题,到队员的加入再到实践的开始,分工,任务的布置,或许疏一看,甚易。但实则不然,在这过程中不是冷冷的追求学术上的严谨,更是寻找种人心向往的科学之美。每个人在小队中贡献着自己,以追求对红河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入调查为目的,大胆地去想,去做,在这个团队中关心着对方,真正做到了团结,奋进。
回想初到红河州地区时的好奇,寻访少数民族居民家中时的手足无措,到现在熟门熟路地穿街过巷,举办活动时的面面俱到,考虑周密,我们在悄然不觉中竟然成长了这么多,周围队员青涩的面庞此时坚毅了不少,这段时间里队员们齐心协力地参与实践—整理采访稿,挑选适合的照片,优化实践方案。每天的实践内容都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动,这大概就是村上春树在《兰格汉斯岛的午后》中提到的“小确幸”吧——微小但确切的幸福与满足感。幸福感来源于弥勒彝族可邑古村中的阿细跳月,来源于年临安建水的紫陶文化,来源于锡都个旧的各民族团结友好,来源于多彩蒙自的州博物馆民族文化,也来源于淳朴元阳的千年哈尼梯田。其中的“小确幸”在我参与红河州博物馆讲解工作中感受尤为突出,团队首次来到博物馆时,博物馆的讲解员给我们进行了导览讲解,讲解员介绍到博物馆从无到有——由零件展品发展到现在的一万多件,我的内心由衷升起了一丝对他们的敬佩。讲解员带我们参观了所有开放和带开放的展厅,他们充满自豪和激情地用三个多小时向我们介绍所有有代表性的文物展品,让我不由得为他们对待工作的认真,对待文化的崇敬发出赞叹,他们是平凡中不平凡的人,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事业一直在坚守着,尽职尽责,守护着团结祥和的民族精神和文明。
图为阿细跳月传承人与实践团队成员讲述阿细文化。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谭瑾 供图
在博物馆志愿讲解过程中,我主要负责哈尼族和彝族的传统民居的讲解。当我戴上志愿者袖章,站在博物馆展品前的那一刻,我的内心被激动和紧张充盈着;当我看到游客以掌声对我的讲解表示感谢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可时,我感到无比的自豪,我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民族文化事业做出奉献!同时,一种对五千年多民族的历史文化的自信,对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敬仰,也扎根在了我的心中。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刘语馨向红河州博物馆参观人员讲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帅 供图
感激、敬仰,是我对三下乡经历的最深切感受,团队一起的一顿晚餐,饭后一起去置办实践时所需要的物品、一起讨论活动细节,实践时大家一起合影留念等等都成了我们美好的记忆。正是这样几天的团队生活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还有那些或是拒绝或是热心接受我们访问的人们,正是他们的参与,才让我有机会学习如何更加高效地与陌生人人沟通,这是将来进入社会后必须具备的能力。最后,最重要的是,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了我一个机会去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真实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文化和发展经历,我敬仰那些为了民族团结而无私奉献的人们,她们有温度有感情地坚持传递精彩的少数民族文物故事。
回首三下乡社会实践走过的路,那份深深的体验和感动,仍如烙印般深深地烙在我心。“使命在肩,奋斗有我。”我愿将这份对社会责任和民族团结的理解和热爱永远保留着,从我做起,从日常践行,去实现那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次的民族之旅并没有结束,我们永远在路上。(通讯员 刘语馨)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滇越铁路讲解员沈家荣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谭瑾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97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