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教育内涵,聚焦劳教赋能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重要内容,直接决定学生的劳动精神、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等”。同时还强调劳动教育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社会服务及生产实践出发,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劳动技能与素养。2023年6月26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至诚无息实践团前往日照市教育局等地展开实地调研,探究教育现状,抓住问题隐痛,针对提出新措施,开辟新路径,助力劳教赋能。
深耕劳教,剖析丰蕴内涵
劳动是指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依赖自身的体力或智力付出,从而创造个体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劳动教育,一般是指在正确认知劳动价值的基础上,经由较长时间的劳动实践,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怀有深厚的劳动情感以及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新的特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劳动教育一般包括体力劳动、探索性创新劳动、艺术审美性劳动等多种元素,内容涵盖学习中的实践与动手操作活动、社会的公益性活动、家庭生活中自理自主的独立生活活动。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其劳动情感,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劳教拓路,助力伟大复兴
时至今日,劳动教育已然成为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凭借,描绘劳育、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相互叫熔点低关系,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引领,劳动教育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托举,劳动生产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为国家的永续发展提供着不竭的动力,开展劳动教育,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劳动教育也为弘扬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滋养。
着眼当下,洞悉教育隐痛
新时代以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贯彻劳动教育任重道远,在当前,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淡化,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的劳动教育地位确实现象严重且普遍存在,劳动思维,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等在青少年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也因此缺失家庭对于劳动教育的不重视,是劳动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其次社会与家庭都没有发挥出其最大作用,学校相关场地缺少与设施的不完善也导致了劳动教育相关课程设置不完善、不规范,在课程建设维度,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但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段链条,内容之间缺乏相互衔接,与现实生活脱节;社会方面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还没有成为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社会成员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情感认同、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其次,职责、义务不清晰。针对劳动教育短板进行探索开拓,寻求完善之策,刻不容缓;为更加深入了解劳动教育在日常学校开展中的实践情况,团队提前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网上规模传播来收集样本,推进调研活动深入进行,在前期准备下,至诚无息实践团实地走访,调研地点选择了日照市教育局、平邑县教育局等具有总体性与实践代表性地点,在与相关负责人的交谈当中得知,虽然教育上行文件下达,但是由于各学校实际情况不同而实施过程中带有不规范、不彻底等问题,核心原因便是学生在学业压力之下与家长和社会的不重视下,劳动教育多成为“被动劳动”,劳动评比机制下更是有所分化,一边是被激发的劳动精神与劳动自觉,另一方面便是长期“被动”所带来的抵触心理,如何在日常中渗透劳动意识,重铸劳动精神,便成了深耕劳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拦路虎”。
上下求索,共筑劳育远航
劳动教育其本体价值完全依赖理论会变的极其苍白,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切实展现,才是劳动教育本真价值的体现。深入解决劳动教育问题需各方同心协力,正如《意见》所指出:“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各方合力开发效用资源,各个方面渗透劳动教育精神内涵。充分发挥家长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构建多元化教学实践平台;设置劳动教育专门课程,以此创新劳动教育形态、整合教育资源,丰富劳动教育新内涵,构建整体合作的劳动教育运行机制,在《标准》下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得到更多的注释,以学校为阵地,构建合格的教师队伍,规范相关课程标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构建劳动教育新平台,开拓新路径,共同行进,双减之下,劳动教育大有可为,五育并举,不断迈进,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注入内生动力!
指导老师:董晓宇,通讯员:常雨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99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