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学子“三下乡”:找寻历史遗迹,探觅红色乡情
近日,广州新华学院辰海社会实践队暑期三下乡活动在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展开。此次活动为进一步了解澄海区隆都镇的旅游资源,以及潮汕地区的潮侨文化和红色精神,大家依次前往隆都镇几个村落进行走访调查,深入研究当地的潮侨文化、探寻红色足迹。
追溯光辉岁月
辰海社会实践队先来到丽泽斋参观了迎接八一南昌起义军筹备会议旧址,这里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遗迹之一。在丽泽斋的展览馆内,陈列了许多革命期间制造的兵器。看到阅览馆内的介绍和老一辈革命同志的题词后,队员们了解到了更多关于红色精神的故事,深刻感悟到了南昌起义历史的意义,心中更是燃起了对革命先烈的敬佩之情。也正是这段源远流长的历史,为红色血脉的传承立根铸魂。
迎接八一南昌起义军筹备会议旧址
参观完丽泽斋,队员们沿着路标来到了许氏宗祠(也称“荆祖祠”)。从宗祠内的宣传栏得知,早在民国时期,村子里书斋遍布,宗祠在此期间作为学校,起到了教书育人的作用。在南昌起义军建立澄海第一个红色政权后,中共澄海县部委在许氏宗祠秘密召开了中共澄海县党员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共澄海县委员会。
许氏宗祠正门
之后,队员们前往许士杰故居。这里是许士杰居住、学习、生活的地方,也是澄海隆都地区的一个重要红色革命基地,为了解许士杰生平提供了重要价值。步入故居,看着满墙的介绍和老照片,峥嵘岁月一幕幕浮现。队员们沉浸其中,深刻感受到这位伟大将领的智慧与胆识,从中汲取红色精神力量。
许士杰的生平简介
赓续城市文脉
队员们来到砖瓦窑遗址群。据了解,后沟村是潮汕砖瓦窑业主要产地之一,其瓦窑业历史悠久,且所产的砖瓦质量极佳,不仅硬度高,还防风防潮。现留存比较完整的窑灶有16条,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从外观看,瓦窑呈椭圆形,用砖土垒成,大小窑灶成群。队员们穿过狭窄的窑门,里面“别有洞天”。站在窑内往头顶上望去,可见光线从窑尾处投入窑内。目前后沟村的瓦窑遗址正在修缮翻新,期待瓦窑遗址能以更好的面貌重新展现在旅客面前。
砖瓦窑遗址群
除了砖瓦窑遗址群,澄海隆都的店市古墟也是一个吸引游客的热门景点。
这里曾是潮汕地区远近闻名的商贸集市,素有“无隆不成饶”的美誉。 辰海社会实践队一早便来到隆都镇的店市古墟。摊位上的商品五花八门、排列有序。动物的叫声、商贩的吆喝声和游客的谈论声此起彼伏,呈现出一派红火热闹的景象。队员们走访了一些摊主,了解到店市古墟不仅保留历史文化传统、重现昔日的繁盛,还带动集镇商贸经济。可以说店市古墟已经成为隆都的一张特色名片了。
店市古墟正门
从遗迹找寻当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将文化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了解潮侨文化,辰海社会实践队前往汕头市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汕头市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是汕头市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宣传和教育的主要机构。目前收藏有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历代陶瓷器、书画、铜器、玉器、金漆木雕等各类文物及藏品13,000余件。通过陈列在展厅内的展品,队员们更深入了解到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也真切地体会到了先烈们英勇奋斗的那段岁月。
汕头市博物馆门口
此外,队员们还想充分了解侨批背后的故事。在汕头市博物馆参观完后,实践队又来到附近的侨批文物馆。据了解,馆内已征集到侨批原件近3万封、汕头市民邹金盛收藏的侨批复印件3万多封、汕头市民麦保尔录制其收藏的近4万封侨批的32片光盘和泰国许茂春先生珍藏的一些曼谷侨批局老照片;还有送批用的市篮、批袋、水布、纸雨伞等文物以及有关侨批研究的文件、书刊。在这里,队员们对华侨的艰辛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他们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由衷的敬佩。
侨批文物馆内部
此次“三下乡”活动,通过参观各个地点,辰海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更加深入地探索、了解到红色足迹,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同时,队员们也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对国家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02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