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精神,优化对内蒙古文化遗产的宣传,改变外界先入为主的少数民族游牧式的传统印象,8月3-4日,兰州大学“青”声“召”唤赴内蒙古呼和浩特调研城市文化遗产实践团在呼和浩特城中的大召寺和大召周边开展2023年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城市文化遗产也体现着民族交融、民族团结的特征。“召庙”文化是其中的代表,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在此融合。这里不仅仅有着保存完好的文化遗产古迹,也不乏有中华文化既多元又统一的活历史,在此进行实地调研不仅仅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了欣赏古建筑的审美能力,我们还通过青年的实际行动切实保护历史文化、用青年的声音宣传城市文化遗产,在闹市中发现城市的一片净土。
水兼天一色,秋与月同辉
团队成员来到了召庙文化的一代表地——观音寺。作为坐落于城市中心的古建筑,城市文化遗产也起到了美化城市形象的作用。实践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市容市貌由于国家在城市文化遗产的政策扶持、修旧如旧方案,呼和浩特城市规划合理,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寺庙管理员徐爷爷热情接待了团队一行,并向众人介绍寺庙的历史和蕴含的文化蕴涵:“观音庙是一座特殊的寺庙,同时供奉着汉传佛教的观世音菩萨和藏传佛教的阿弥陀佛。”在爷爷的引导下,团队成员陆续参观了天王殿、圆通宝殿和大雄宝殿,仔细欣赏了形态各异而又庄严肃穆的佛像。团队成员刘文卓表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尽管有各自的信仰背景和文化内涵,但在宗教自由和民族和谐的基础上,它们可以相互尊重、和谐共存。”实践团队参观完观音寺的文化遗迹后,进一步增强了宣传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想法。
熏蒸香积厨,精凿午斋饭
斋饭作为城市文化遗产——“召”文化中饮食文化中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感恩、节俭的传统美德。临近中午,徐爷爷热情邀请团队成员享用斋饭。僧侣和义工们采用分食制进斋,吃斋过程的要求是:饭前集体咏颂《供养偈》,义工添饭时道一声“阿弥陀佛”以示感谢,不允许有剩饭菜,吃完各自洗刷碗筷。规矩繁多却并不繁琐,气氛庄严却并不紧张。这样的体验团队成员感受到:吃斋饭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而且是一种富有仪式感的文化传承,整个过程展露着尊重、肃穆、感恩氛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伴随着阵阵钟鸣,实践团队步入位于古呼和浩特城中心的大召无量寺开展参观调研活动。古寺虽地处闹市,但却是“曲径通幽”。在潺潺的流水旁,实践团队访谈组与寺中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访谈,对该寺的历史渊源和建筑特色有了深入了解。大召以其保存完好、呈现内容丰富的壁画而闻名。栩栩如生的壁画群题材内容丰富,描绘出古代故事中各种形象,场面宏大,是宝贵的艺术珍品。大召无量寺的器物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是召庙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对于召庙文化乃至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以青年之行,传历史文脉。经过亲身参与,团队成员对“历史文化遗产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认识到今后一定要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城市文化遗产宣传好,用青春力量让历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更多人了解到城市中的历史文化深厚的魅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05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