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8月3日,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追寻文物记忆,助力非遗传承”团中央专项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山西省应县,瞻仰了应县木塔等古建筑,并就对古建筑保护相关话题对当地居民与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从正门踏入,穿过山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古老的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始建于公元1056年,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木塔高67.31米,总重7400余吨,主体材料为木材。塔身雄伟壮观,经千年而不倒,如巨人般默默着守护这片土地。塔分九层,五个明层与四个暗层交替排列,明层供奉佛像,暗层则做为支撑结构。明层外挂有多个牌匾,或为文人墨客所提,或为皇家贵族所赐。其中最著名的一块是明成祖朱棣亲笔御赐“峻极神工”,以展现木塔的巧夺天工。
瞻仰完牌匾,沿石阶而上,来到了石质的塔基。塔基分上下两层,下层正方形,上层八角形,每个角各有角兽,取保护塔基之意。历经战乱的古塔内部损坏严重,出于保护古塔的目的,目前古塔仅开放第一层。木塔一层内部空旷,八根木柱顶天立地,支撑起木塔的主体结构。木柱之间则是不承重的泥土墙,墙上的佛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内部的土墙将内部空间分隔为内槽用户外槽,外槽供人员活动,内层则供奉佛像。中间的神像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下有八位力士撑举。佛身高大但雕刻精细,背后的袈裟无风自动,形态自然。
接着来到塔外,木塔最外面是24根松木柱,与榆木做的斗拱。木柱用料讲究,所用木材均是八百年以上的古木,经过桐油的处理,木柱历经千年而不被虫蛀风蚀,仍然支撑着这座古塔。这二十四根木柱并非与地面贴合,而是留有空隙,斗拱之间也并非刚性连接,这种设计使得木塔在受到大风地震时,可以吸收与损耗一部分能量,从而起到保护古塔的作用。外侧塔身同样是不承重的泥土,下方开有小孔,以保证古塔内部通风,从而保护古塔内部文物。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评价道:“不见此塔,不知道木结构的精细可以放大到什么样子。”古塔独特的设计,使其屹立千年而不倒,其建筑技术甚至超过了现代建筑学,不由得赞叹古人的建筑智慧。
古塔的高层不再被人们打扰,幽静的环境便成为了鸟雀的乐园,坚固的古塔为鸟儿提供了栖息的家园,鸟雀绕塔而飞,也为古塔增添了许多灵气。
古塔的建筑技艺令人称赞,但古塔能保存到现在,历朝历代的修复也不能忘记。古塔建成千年,饱经风霜,历经战火,迄今已经历五次大修,三十余次小修。正式一代代人们不懈的保护,才使得千年古塔流传至今,留下这一份珍贵的民族记忆。如今保护的重担落在了当代人身上,古建筑的保护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迈出塔门,步行不远便来到了净土寺。净土寺主殿大雄宝殿,修建于公元1184年。作为皇家寺庙,内部最著名的便是中央藻井的“天宫楼阁”。藻井中央雕有两条绿龙,沥粉贴金;藻井天花的东、西、北三面沿墙作出天宫楼阁,楼阁与斗拱皆用金装饰,而次间藻井仅斗拱用金,其余皆不用金。天宫楼阁结构精巧,光彩夺目,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与独特的审美观念。
古建的高超技艺值得学习,古建的传承保护同样值得我们注意。习总书记说过,“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为贯彻这一理念,团队对当地居民和工作人员展开了问卷调查。有的居民说:“平日里在生活的许多时候都可以听到和古建筑有关的宣传。”也有工作人员说:“当地政府采用互联网手段不断地对古建筑展开宣传。”由此可见,文物保护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守正创新,用新的手段让古文物换发新的生机活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05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