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木塔千年风雨,文化传承之路”矿大实践团助力山西古建保护传承之旅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作者:李汶远 张帆远

为助力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8月3日,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追寻文物记忆,助力非遗传承”团中央专项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山西省应县,瞻仰了应县木塔等古建筑,并就对古建筑保护相关话题对当地居民与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从正门踏入,穿过山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古老的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始建于公元1056年,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木塔高67.31米,总重7400余吨,主体材料为木材。塔身雄伟壮观,经千年而不倒,如巨人般默默着守护这片土地。塔分九层,五个明层与四个暗层交替排列,明层供奉佛像,暗层则做为支撑结构。明层外挂有多个牌匾,或为文人墨客所提,或为皇家贵族所赐。其中最著名的一块是明成祖朱棣亲笔御赐“峻极神工”,以展现木塔的巧夺天工。

瞻仰完牌匾,沿石阶而上,来到了石质的塔基。塔基分上下两层,下层正方形,上层八角形,每个角各有角兽,取保护塔基之意。历经战乱的古塔内部损坏严重,出于保护古塔的目的,目前古塔仅开放第一层。木塔一层内部空旷,八根木柱顶天立地,支撑起木塔的主体结构。木柱之间则是不承重的泥土墙,墙上的佛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内部的土墙将内部空间分隔为内槽用户外槽,外槽供人员活动,内层则供奉佛像。中间的神像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下有八位力士撑举。佛身高大但雕刻精细,背后的袈裟无风自动,形态自然。

接着来到塔外,木塔最外面是24根松木柱,与榆木做的斗拱。木柱用料讲究,所用木材均是八百年以上的古木,经过桐油的处理,木柱历经千年而不被虫蛀风蚀,仍然支撑着这座古塔。这二十四根木柱并非与地面贴合,而是留有空隙,斗拱之间也并非刚性连接,这种设计使得木塔在受到大风地震时,可以吸收与损耗一部分能量,从而起到保护古塔的作用。外侧塔身同样是不承重的泥土,下方开有小孔,以保证古塔内部通风,从而保护古塔内部文物。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评价道:“不见此塔,不知道木结构的精细可以放大到什么样子。”古塔独特的设计,使其屹立千年而不倒,其建筑技术甚至超过了现代建筑学,不由得赞叹古人的建筑智慧。

古塔的高层不再被人们打扰,幽静的环境便成为了鸟雀的乐园,坚固的古塔为鸟儿提供了栖息的家园,鸟雀绕塔而飞,也为古塔增添了许多灵气。

古塔的建筑技艺令人称赞,但古塔能保存到现在,历朝历代的修复也不能忘记。古塔建成千年,饱经风霜,历经战火,迄今已经历五次大修,三十余次小修。正式一代代人们不懈的保护,才使得千年古塔流传至今,留下这一份珍贵的民族记忆。如今保护的重担落在了当代人身上,古建筑的保护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迈出塔门,步行不远便来到了净土寺。净土寺主殿大雄宝殿,修建于公元1184年。作为皇家寺庙,内部最著名的便是中央藻井的“天宫楼阁”。藻井中央雕有两条绿龙,沥粉贴金;藻井天花的东、西、北三面沿墙作出天宫楼阁,楼阁与斗拱皆用金装饰,而次间藻井仅斗拱用金,其余皆不用金。天宫楼阁结构精巧,光彩夺目,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与独特的审美观念。

古建的高超技艺值得学习,古建的传承保护同样值得我们注意。习总书记说过,“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为贯彻这一理念,团队对当地居民和工作人员展开了问卷调查。有的居民说:“平日里在生活的许多时候都可以听到和古建筑有关的宣传。”也有工作人员说:“当地政府采用互联网手段不断地对古建筑展开宣传。”由此可见,文物保护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守正创新,用新的手段让古文物换发新的生机活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05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探汉字演变奥秘 启文化传承童心 文学院开展社区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儿童对汉字的浓厚兴趣,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3月27日,文学院2024级1班志愿服务队于中通幼儿园开展“探秘文字源头,点亮萌童慧光”社区实践活动。…… 刘伊蕊 韩会鑫 聊城大学文学院查看全文 >>

春吟风雅韵 诗意润桃笺 文学院举办“春日诗歌”征集活动

为深耕诗词文化沃土,深化校园文明建设,提升学生审美素养,3月16日至27日,文学院九歌文学社于线上举办“春日诗歌”征集活动。此次活动以春日为主题,引领着参赛者们以春日为笔,传递生命…… 梁雨晗 俞颖 李文 聊城大学文学院查看全文 >>

革故鼎新除旧习 文明新俗润千家 文学院开展移风易俗社区实践系列活动

“移”出新风尚,“易”出新气象。为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3月29日至4月1日,文学院联动东昌府区多个社区开展移风易俗社区实践系列活动,在助推移风易俗的工作中坚持外在“塑形”与…… 李如玉 黄柳云 陈祥莹 聊城大学文学院查看全文 >>

春风撷英承锋骨 星火砺行沐万方 文学院开展雷锋月系列活动

2024年3月5日是全国第61个“学雷锋纪念日”,也是第25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为弘扬雷锋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文学院开展雷锋月主题系列活动,引导青年学子投身于志愿服…… 俞颖 唐嘉振 聊城大学文学院查看全文 >>

文学院赴青岛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

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工作部署,搭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桥梁,为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3月26日至28日,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于东恩,团委书记石勇,辅导员胡明洋、徐…… 刘伊蕊 李文娇 聊城大学文学院查看全文 >>

乘理想之风 践西部之行 文学院举办西部计划招募咨询会

通讯员:俞颖余姝王俊彦为深入贯彻西部发展战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深化基层服务实践,3月27日,文学院于星月广场举办西部计划招募咨询会。文学院党委书记李承虎,辅导员王伟伟、相萌…… 俞颖 余姝 王俊彦 聊城大学文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探汉字演变奥秘 启文化传承童心 文学院开展社区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儿童对汉字的浓厚兴趣,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3月27日,文学院2024级1班志愿服务队于…

春吟风雅韵 诗意润桃笺 文学院举办“春日诗歌”征集活动

为深耕诗词文化沃土,深化校园文明建设,提升学生审美素养,3月16日至27日,文学院九歌文学社于线上举办“春日诗歌”征集活动…

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举办“以物易爱,助童筑梦”雷锋市场义卖活动 ——以专

为弘扬雷锋精神,践行志愿服务,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外院青志协”)于2月25日下午在维智广场成功举…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党员先锋·红领未来”就业赋能计划第二期讲座顺利举

2025年3月26日下午,人文学院“党员先锋·红领未来”就业赋能计划第二期讲座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由学院党务服务中心与校友服务中…

马院赴同升湖高级中学开展“蜕变时”主题班会

(通讯员代闹周台欣吴曼妮)3月31日上午,马院思政系赴同升湖高级中学实习队的四位实习老师在不同班级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主题班…

最新发布

学习宣传二十大,实践奋斗显担当
在8月9日到14日期间,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伍“望来路,踏新程”成功完成了二十大精神线下宣讲,并为线上宣讲预热。8月9日,负责线下宣讲的两位同学把制作完成的海报张贴在了社区宣传栏处,这两…
要把村民当成自己的孩子 ——记白龙村妇女主任王满清
指导老师:唐湘岳、雷磊文新院通讯员:陈芳鑫、张子阳张家界市慈利县白龙村是一个以柑橘种植业为主要产业的村落。在白龙村的村委会、郁郁葱葱的柑橘林、参差错落民宅或是哪条不知名的小路上,大家总是能看到…
华农学子:跟随先人足迹,传承红色血脉
为深入学习红色文化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力量,7月3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跟随先人足迹,传承红色血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前往开国少将曾保堂故居所在地陕西省太原市,对曾保堂将军的生平事迹进行…
青春逢盛世,年轻当有为
7月上旬,我们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暑假社会实践队“望来路,踏新程”为了顺利完成社会实践任务进行了前期铺垫工作。7月3日,我们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暑假社会实践队伍创建了群聊,群聊中立刻就展开了热烈的…
山东建筑大学“乐道拾遗,匠心传承”实践团
为了促进“寻脉传统文化,根植文化自信”专题,感知中国文化的魅力,感触中国人的情怀,感悟中国人的深情,我们成员之间开展了一系列的讨论和制定了相关的计划,走进中国的文化,记录传承。今天山东建筑大学…
安农学子三下乡:探路公益普法 筑梦振兴宏图
2023年8月7日-11日,为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精神号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循法觅迹典亮青春”农民工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团联合安徽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柑橘飘香美丽慈利,同舟共济美好青春
指导老师:唐湘岳、雷磊文新院通讯员:张子阳2023年7月7日至16日,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暑期赴张家界市慈利县苗市镇社会实践团,赴张家界市慈利县苗市镇白龙村、洞湾村和高桥村,开展以柑橘产业为中心的社会…
安农学子三下乡:播撒法治星火 典亮基层方寸
2023年8月7日-11日,为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精神号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循法觅迹典亮青春”农民工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团联合安徽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紧绷防范之弦,远离诈骗之害
紧绷防范之弦,远离诈骗之害为了巩固加强人们识别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知识,防止财产安全受到侵害,我校安阳工学院社团指导中心“和谐社会共创建,青春聚力正当时”将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展开对防…
橘林开出幸福花 ——记白龙村脱贫残疾户于佑翠
指导老师:唐湘岳、雷磊文新院通讯员:吴垠于佑翠,女,59岁,白龙村人,白龙村贫困残疾户之一。在脱贫之前,常年的低收入加之儿子患病残疾导致其成为了贫困户。但于佑翠并不甘心就这样度过余生,她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