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追寻文物记忆,助力非遗传承”团中央专项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山西省应县,瞻仰了应县木塔等古建筑,并就古建筑保护相关话题对当地居民与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流水汤汤,落英纷纷。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千年来,木塔傲然伫立在雁门郡,用慈祥的老人般的目光注视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见证着人间的兴衰。今天,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的我们来到了应县,驻足于壁前,留连于塔内。“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筑塔的人早已驾鹤西去,但我们仍能从木塔感受到应县文化底蕴的深厚,唤醒了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
社会实践的第三天,我们的第一站,来到了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即为应县木塔)。于远处初见,这位老人仿佛在用深邃的目光眺望着远方,洞悉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信步行至塔前,迈上石制台阶,仰首望去,它又以高大伟岸的身姿示人,守望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从导游的介绍中得知,这座塔历经九百余载,其间经历了数次地震,塔旁舍宇皆倒塌,唯木塔屹然不动。无情的雷击、陈年累月的塞外狂风,都曾给木塔施加淫威,兵荒马乱,战火硝烟,也曾使木塔伤筋动骨,哪怕在战争年代,身中200余发子弹,仍不曾倒下,直刺云天。再瞥一眼高塔,它的英姿中又多了一分坚毅。
图为实践队在应县木塔 通讯员 姜洪杰 供图
于塔畔徜徉,仿佛回到了千百年前,木塔刚刚落成的那个时代。或灼日凌空,或飞雪漫天,筑塔工人宵衣旰食、夜以继日,使木塔得以伫立此间。起记忆之高潮,坠感怀之泪珠。斯人已去,留给我们的是这座文化遗产。难以想象,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险阻,用纯木筑起擎天之塔。思绪回到现实,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是高超的建筑技术,以及悠远的历史文化。它未曾用一钉一铆,靠形态各异的斗拱将梁、枋、柱连接成一体,24根立柱的灵活的压力分担与内部8根立柱千年如一日的坚守构成一个刚柔相济的联合体。朝代更迭,应县木塔也几经修缮,虽不复当年盛景,却仍能从它的风韵中一瞥它曾经的辉煌。
抬头望去,只见匾额高悬。释迦塔匾额上的字体,敦厚温润,不悲不喜。徂川的逝去只有往来的羁泊者可以见证。若以天地之目光来看木塔,木塔又只是沧海一粟,可他却是用他的淡然处之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图为实践队在应县木塔 通讯员 姜洪杰 供图
踱入塔内,木香袭人,扑面而来的是历史的厚重感。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雕塑与壁画。雕塑活泼丰满,神采奕奕;壁画色泽鲜艳,栩栩如生。岁月的侵蚀下,雕塑和壁画虽难免有些风化,仍难掩其精美之色。二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后来我发现,那是“长明灯”,自九百年前日日夜夜地亮到如今”,在梁思成看来,他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塔那么简单了,它是屹立的长明之神,代表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古塔的修缮工作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停止,但是修缮了的从来就不仅仅是古塔本身,还有华夏从古至今延绵不绝的千年文化。
登车远去,木塔的身影模糊在我们的视线中。这位老人的目光依旧深邃,眺望着地平线的尽头。每天,它迎来一批客人,又目送着他们远去。纵使千年的时光给它换上了沧桑的面容,它却又不显得衰颓,在这个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与生机。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俯瞰历史深处,我们感受到了当地悠久深远的文化,进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唤醒了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记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06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