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无媚骨,死留芳名
中国青年网运城7月18日电(通讯员:陈渺苗)
山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红色记忆寻访团第七期红色记忆寻访实践队队员郝悦悦、陈渺苗、白如月、宁艺涛、魏帅鑫于7月16日前往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开展红色记忆寻访活动。
7月18日下午,实践队员们来到河津市禹门口抗日英雄纪念碑前参观。抗日英雄纪念碑占地1024平方米,总高29米,基座分三层,每层八个台阶,三层共十二个棱角。它寓示禹门战役发生在1938年12月,碑座的栏杆为沙红石构筑,显示着古朴粗犷的特色,碑身底座四面镶嵌着四大块黑色大理石,分别镌刻着纪念碑文、重建禹门抗日烈士碑文、筹建委员会和赞助单位以及施工人员(单位)名单、古禹门石刻图。往上则是暗红色的波浪式花纹,象征着抗日烈士为中华民族的尊严而流淌着的殷红的鲜血,碑身主体为钢筋水泥结构,正面碑心以黑色大理石镶嵌,镌刻着薄一波同志亲笔书写的“抗日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闪闪发光的大字。碑阴亦为黑色大理石碑心,镌刻着“向一九三八年在禹门英勇抵抗日本帝主义侵略而壮烈牺牲的二百九十位烈士暨在八年抗战中为国捐躯的军民同胞致哀”。碑身的左右两侧均装饰以松柏花圈图案,以表示瞻仰者凭吊之情。碑首为波纹式黄色异型琉璃瓦构件和龙、鲤鱼的彩陶。纪念碑古朴而又典雅,雄浑而又细腻。对于当代人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的作用。
烈士纪念碑的是为纪念民国27年(1938)12月在禹门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而壮烈殉国的原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八师290位阵亡将士而建的。淞沪战役结束后,日军一路西进,向中原腹地武汉进犯。为迟滞日军行动,1938年6月7日,驻守河南开封一带的黔军新八师奉命挖开花园口黄河段,形成了大面积的黄泛区,迫使日军沿长江进犯武汉。1938年8月,该师奉命由郑州黄河河防开往韩城,接替陆军第一师担任守备南自芝川镇、北至师家滩一带河防,而以禹门为防守要地。民国27年(1938)12月20日,驻荣河日军企图偷袭禹门渡河,25日拂晓,日军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向驻防此地的国民党军61师某营阵地发起猛烈攻击,守禹门口的一个加强排全部壮烈牺牲。61师师长钟松命令属下两个营由师家滩渡过黄河,从东龙门山侧翼向日军发起攻击,经过一场血战,终于在12月30日重新收复了禹门渡口及龙门山阵地。此役给日军以重创,粉碎了其进犯大西北的侵略计划,61师的271名官兵阵亡。1939年9月18日,为纪念阵亡将士,国民党六位军政要员在禹门口石崖上留下巨幅石刻,从上至下依次为林森的“气壮山河”,孔祥熙的“精神不死”,阎锡山的“伟绩千秋”,于右任的“成功成仁”,宋希濂的“口却扶桑”和李文的“气壮龙门”。禹门口抗日纪年摩崖石刻是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寇侵略、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的见证,与历史上著名的禹门口战役有关。
今日生活是无数先烈不顾生命换来的,对教育后代和改善社会风气有正向的作用。在纪念碑前,我们聆听烈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抗击日寇的悲壮历史,倾听王震将军和杨得志司令员率军抢渡黄河的红色故事,追溯革命历史踪迹,铭记红色光辉岁月。纪念碑的意义,是为了纪念我国近代史上,因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而牺牲的革命烈士。这是为了缅怀和纪念我们的人民英雄所修建的纪念碑,也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对于人民来说,奉献于祖国是很光荣的事情。有成就就会被尊敬、敬仰。对于个人是荣誉,是骄傲的资本,对于家庭是光荣,有政策会扶持先烈的后代。抗日战争烈士纪念碑是给烈士家庭以宽慰,对于社会教化有促进作用。影响儿童和未成年人
,引导社会和谐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新时代青年应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以史为鉴,明白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要弘扬奉献和团结精神,勇担民族使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06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