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7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追踪碑文流年,探忆革命岁月”中文传播调研社会实践团队六安分队来到了金寨县烈士陵园进行调研。金寨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被称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金寨烈士陵园中的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我们有幸同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长倪军进行交流采访。
他向我们着重介绍了一块见证马克思主义在鄂豫皖地区早期成功实践的石碑——永佃碑。它展示了在新思想启蒙之后独特的时代背后的一些历史印记。1922年秋收后,燕子河大恶霸地主刘佐庭伙同其他10多户地主,扬言要废除“永佃权”,转庄夺佃,佃户们向霍山县衙控告无效。毕业于安徽政法学堂的进步人士刘仁辅挺身而出,带领10名佃户来到霍山县公署,依据当时法律有关条文,揭露了刘佐庭等地主豪绅盘剥佃农的罪恶行径。霍山县公署慑于众怒,不敢偏袒,判决维护永佃权。1923年8月农民在闻家店树立了永佃碑以志纪念。此次维护永佃权斗争的胜利,极大鼓舞了西镇地区人民群众反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斗志,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器张气焰,使人们认识到农民中间蕴藏的巨大的革命力量。这次斗争,也是对燕子河地区革命力量的一次检阅,为以后的“西镇暴动”“六霍起义”奠定了思想、阶级和组织基础。
听完倪馆长的讲述后,我想这块永佃碑其实也是展示了新思想启蒙以及老百姓敢于向几千年不公平的封建土地制度宣战。其实我们最早的和地主阶级的斗争无非是为了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土地,所以永佃碑记载了当时的那一段历史,是极具有代表性的。
他表示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凝结一代人的心血,是群策群力的成果。他特别提及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门口的馆名是陶瓷材质的,所以四十年来依旧熠熠闪光。这是当初建造博物馆的前人们亲自前往景德镇学习烧瓷技术,因为字体有很多笔锋,烧制过程中极易出现断裂的情况,所以这几个大字属实承载了前人不少的心血付出。
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不仅仅是革命历史记录和宣传的重要地点,更是革命烈士后人们的寻忆之所。据馆长回忆,曾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来到此处寻找自己烈士父亲的痕迹,老人从上衣内侧的口袋里掏出了一个布包裹打开是一张泛黄的照片,已经有些破旧了,是一张烈士证。据老人讲述道“我的父亲1932年参加了红军奔赴了战场,我的母亲怀我七个月,我并没有见过我的父亲,母亲与父亲告别后没想到竟然成为了永别。我的父亲参加了苏家埠战役,在这个战役中很快成长为重机枪连的一位连长”重机枪在战场上被称为“人肉绞肉机”,这个连长无疑成为了敌人眼中的重点目标,“我的父亲成功阻击了敌人但他也永远的留在了那里,当年条件也不好,母亲也不知道他具体牺牲在哪里,我的母亲迫于生计带着我改嫁到了一个姓吴的人家。解放以后我的父亲被认定为烈士,发了烈士证,母亲在离世前把烈士证传给了我,这么多年了我总是会想他,那些最难的日子里我总是想跟他说说心里话但是我找不人说,我只有这张烈士证,我希望回去让孩子们给他立块碑,清明的时候给他烧张纸……”后来经过查找发现了四位同名同姓的烈士,老爷爷下草帽,放下了拄拐棍,爷爷用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挨个抚摸四个名字喊了声爸后失声痛哭……
目前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纪录片等方式向外宣传这些红色故事,同时他们也积极和各个单位高校合作让红色基因走入校园内,走入广大青年的心中。其中,我校地旅学院就和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常年保持高度合作,在节假日培训多批次优秀大学生讲解员为前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提供志愿讲解服务。倪馆长表示他们的努力目前也有所成果,最近几年内也和央视进行了多次宣传合作,展示并讲解包括永佃碑在内的多件珍贵红色革命文物,让红色故事在当下社会仍然广为流传,扩大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的影响力。对于未来的规划倪馆长表示未来将会结合新兴数字技术更好的展示这段革命历史。
金寨儿女多壮志,血天中华矗丰碑。参观完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后我们前往金寨烈士陵园,艳阳高照的墓园里有的只是风吹草木的沙沙声,一座座小小的衣冠冢在陵园里缄默无声,但是其主人的红色革命精神却震耳欲聋,扎根在千千万万青年人心中!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也进行了采访和问卷发放。在博物馆内遇到了一对带着孩子来的夫妻,据他们所说,他们是特意带着孩子来到这里进行学习的,他们认为红色教育要从小抓起,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一次旅行加强孩子的爱国之心。此外我们还采访到一位初中生,他也站在新时代年轻人的角度就碑文宣传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同时他也表示作为当代年轻人需要进一步学习红色精神,了解红色文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金寨县从大革命时期到土地革命时期,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始终是一块革命的热士。其光辉的革命历史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彪炳千秋,永励后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07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