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剧本里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吗?”
“废话,当然是假的。”
“可他们都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动机,怎么能说是假的。”
“可是,这都是作者凭空想出来的,看不见也摸不着啊。”
红书架社会实践团队自建成以来就有一份很重要的任务——剧本创作,从红色广播剧到红色小剧场,团队成员通力合作,在线下实地调研杭嘉湖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线上数字化红色史料查询基础上,勾勒出许许多多的“四史”故事,让滚滚洪流中的革命、改革和建设历程中的人物,再一次闪耀出光辉。
我常常想,虚拟人物生存的世界是否真正存在。倘若存在,那应该出现于我们创作之后,还是本身存在一定的规律;倘若不存在,我们又该如何定义作者创作以及笔下的人物?现下很多人都喜欢将作者创作的人物称为作者的“孩子”,意在表达作者对于纸面上人物诞生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作者完成创作之后,书中世界将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剥离于作者的创作环境,接受广大读者与评论家的眼光。
然而,喜爱或憎恶,种种情绪皆不属于书中世界原本运行的规律,更像是我们在追剧或者看综艺的过程中“发弹幕”这样一种行为,实际上不对片子本身这一完成品产生作用,受影响更大的反而是作者。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我认为剧本里的世界是作者本身所在世界孕育而生的子世界,孕育完成之后将独立于元世界而存在。
与作者出于某种灵感而独立创作的虚拟小说相悖的另一种创作模式——改编,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取材于现实世界,无论是国家机器还是社会环境,甚至于真实存在的人物原型。改编不是纪录片,时代在发展前进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发展趋势,但其中的细枝末节,瞬息万变,很难料定其中玄机。当作者经过资料搜集,对意图改变的人物或者事件进行整合后,无论自称主观或客观,都很难将人物毫无偏颇、冷静客观地重现在另一时空当中。因此,改编产生的剧本里的世界,依托于作者所处历史空间而产生,其架构的世界世界上类似于对作者所处世界的“拓印”。当作者所处世界被定义为真实世界时,被裹挟其中的剧本世界的真实性与可行性反而难以界定,当真实世界消亡史,剧本世界或将随之消亡,也不排除逻辑自洽、自行独立的可能。
“人民作家”巴金曾说,他的创作是他笔下的人物借他的笔将自己的故事倾诉出来。人物从作者有意识地创作开始,也将拥有自己的意志,生长于作者给定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在绝大多数能够形成逻辑闭合的世界之中,将独立存在、自由生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14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