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感悟中国石油大学校史馆讲解中关于《共产党宣言》部分的讲解以及更好的认识学习,讲解校史和党史,传承红色文化和培养爱国精神,在暑假期间组织了“回溯宣言之路,焕发党史新彩”的实践活动,实践队员前往参观山东省刘集红色教育基地,团队希望通过这次意义重大的活动了解和铭记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激发起更多的爱国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赓续红色血脉,扎根革命土壤
实践队为切实感受红色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血脉,来到了我国第一本《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发现的地方——广饶县刘集村。这里孕育出了山东省成立最早的四个农村党支部之一,也是红色的种子扎根开花的地方。该红色教育基地旨在通过展示红色文化和党史遗迹,提高公众对革命先辈的认同感和敬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图为实践队成员到达刘集时的合影
探寻民族精神之本,重溯红色革命之源
“这里的小米稀饭曾喂养过中国革命,这里的棉花粗布包扎过民族的尊严。”这句话是作家李存葆、王光明在报告文学《大王魂》里对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的评价。
实践队成员首先就来到了此次活动最重要的地方——《共产党宣言》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纪念馆共分三层:一层展厅为“《共产党宣言》在世界”;二层展厅为“《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三层为“《共产党宣言》在广饶”。该场馆通过大量图片、文献资料和历史实物来展现《共产党宣言》首版中译本问世、传播、指导中国革命以及当地人民在《共产党宣言》带领下不屈不挠进行革命斗争的历程。
在《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宣讲团成员通过听取讲解、观看珍贵资料文物、参观旧址等形式,了解了陈望道先生蘸墨吃粽、刘良才三次转移《共产党宣言》、刘世厚火海救书、李耘生烈士英勇就义等感人的革命故事,深刻感受到了共产党员的坚定无畏。
就是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余世诚教授发现了那本刘集党支部书记刘良才、支部委员刘考文、刘世厚等早期共产党员们几经辗转,用生命保存、传播了那本珍贵的我国首版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
通过参观纪念馆,实践团成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内涵与实践,加深了与中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联系。共产党宣言纪念馆的开放不仅是纪念我国第一本《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发现的位置,而且是传承红色思想与文化,引导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与传承,越来越多的人将认识到共产主义思想对于世界的影响与意义,激发起更多的社会进步与公平正义的追求。
图为实践队成员认真听取讲解员讲解——任鑫摄
旧址再现艰苦岁月,崇高抵达灵魂深处
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进行实地参观学习。
旧址内主要展示了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的中共刘集支部建立、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再现了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全国最早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在刘集保存、使用、指导革命的历程。
旧址内按当时生活环境条件进行了复原,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为掩护地下革命工作而特制的掩饰门、地道等设施再现了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及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简史陈列展馆系仿古建筑,顶部为仿古飞檐,外设走分廊。展厅内图画文字展、文物展两部分,形象介绍了刘良才、刘子久、延伯真等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及刘集党支部的革命启蒙作用。该旧址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建筑和场地进行改造和布局,使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历史的庄严和崇高。
图为实践队成员到达中共刘集党支部旧址时的合影
经过此次“回溯宣言之路,焕发党史新彩”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刻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经历了艰苦困难和曲折道路,但始终没有放弃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和追求。这其中蕴含着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意志,这是青年学生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青年学生们都应该坚持并且努力前行,不轻言放弃,始终保持着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当代青年学生应“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通过学习和传承党史内容,更好地监察和改变自己,积极投身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石油大学筑梦红韵实践队8月28日讯 作者:陈昊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19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