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载历史,千年更迭,遥远的故事依然清晰可见,熠熠生辉。为了进一步了解山东地区的封泥保存现状,掌握更多封泥实物资料信息,山东大学(威海)“玩泥巴”社会实践团队调研组成员于8月28日走访了山东省博物馆,近距离观察了秦汉时期齐鲁大地诞生的封泥,这对后续的实践研究较有裨益。
封泥,亦称“泥封”,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文物。一般而言,古代文书皆须用刀刻或用漆写于竹简或木札之上,封发时装在一定形式的斗槽里,所以为了避免文书在传递的过程中被他人随意拆阅,古人在斗槽外面糊上泥团或者胶泥,盖上印章,作为文书的一种保密手段,封泥由此而生。
封泥于战国时期开始使用,于秦汉之时盛行。隋唐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作为“封缄”性质的封泥才逐渐丧失了它的邮递功能,日渐消失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团队从讲解员口中得知,山东省博物馆现馆藏封泥数量颇具规模,是存有临淄封泥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封泥展区位于省博8号秦汉馆,作为秦汉时期大一统历史现象的代表文物,展台设置了放大镜便于游客看清封泥上的文字刻印,附有封泥制作过程图、齐鲁疆域分布图及汉代郡国并行制在山东的基本情况介绍。在与讲解员沟通的过程中,队长就琅琊侯印的“琅琊”位置产生了疑问。结合秦朝的历史实际,琅琊并非是现今临沂地区的古称,而应该是琅琊台所在地,即在现今青岛市黄岛区。相传徐福为秦始皇寻长生不老药就是从琅琊台出发。除此之外,琅琊旧属齐国,依山傍海,物产丰富,商业发达,秦君重视此地,更由于帝国一统、繁荣发展、封禅祭祀的考量。因此,在讨论封泥所记录的地名时,必须与时代结合在一起细化研究,将历史地理学的要求内化,牢记“变化”。
视线聚焦到封泥展台的上方海报,“郡国并行”四个大字调动起了队员的记忆。在研究汉代封泥时,郡国并行制是避不开的话题。队员们认为,汉代统治者采用郡国并行制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社会动荡产生的不安与隐患:汉初之际,旧贵族与农民阶级起义军们仍然有着企图颠覆的野心和不容小觑的实力。二是不平衡不和谐的经济发展格局,这导致同一制度在不同地区的推行难度和适应程度不尽相同,统治者需要根据差异制定对策。三是传统思想观念的因袭,裂土而封的理念依然存在,汉高祖重新确立起来分封制,是希望以同姓王与异姓王之间的相互制衡以及中央皇权的威慑,将汉朝统治持久延续下去。
随着交流深入,团队询问到大众对于封泥的关注情况。讲解员表明,来博物馆的游客并没有主动提出过专门讲解封泥的要求,参观秦汉馆时,基本对封泥一览而过,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如九旒冕、东平汉墓壁画等镇馆之宝。暑期每天的游客量稳定在两万余人,主动了解封泥的人不多,在封泥展区的停留时间也并不长,由此可见,相比于制作工艺更复杂、外观形象更华丽、象征含义更丰富的其他文物来说,封泥尚未特别引起大众的关注。加之博物馆展品至多、信息之繁,看过且记住封泥属实也对人们的记忆能力要求较高。
省博封泥之旅意义深刻,团队将持续关注各大博物馆的封泥现状,并择期走访调研其他地区的封泥保护情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28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