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
8月9日和10日,支队前往悉尼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访谈。
首先,支队在朱建国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许多实验室。实验室的学长们给大家讲解了无GPS信号环境下高精度无线室内定位技术,即在室内GPS信号弱的情况下,利用与WIFI之间的距离而进行室内定位,并给我们展示了搭载此技术的小车的运行情况。
学长给大家展示技术成果
接着,同学们参观学习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垃圾自动分拣机械臂,这是澳大利亚推行软塑料回收背景下的一项分拣技术。居民们将软塑料放在下图这样的黄色袋子中并贴上标签,回收阶段机械臂会自动识别并回收此类垃圾,以此达到回收软塑料的目的。
基于深度学习的垃圾自动分拣机械臂
最后,支队成员参观了微电子光刻实验室。为减少紫光区的光,这里的灯以橙黄色为主,老师们给支队同学介绍了光刻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实验室目前的技术水平。
老师给支队同学介绍实验室、合照
最后,支队成员与朱教授及其学生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朱教授向支队同学们介绍了澳大利亚目前对于碳中和目标在电气行业的展望,并提出了虚拟电厂、微网等概念;其博士生们则向我们介绍了澳洲的就业形式以及对于专业“实用性”的重视,从侧面表现出产学深度结合、经济效益优先的社会理念。
支队成员与朱教授及其博士生合照
8月10日,悉尼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中国学联)与支队同学们进行了座谈。他们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带领大家参观了悉尼大学的博物馆和建筑楼,同学们还去到了悉尼大学的课堂进行了学习。
悉尼大学“霍格沃兹”楼
支队成员还去到了悉尼大学的课堂进行了学习,一半的同学跟随数学系学长去旁听了几何与拓扑学的课堂,另一半的同学跟随国际关系学系的学姐去旁听了Gender,Security and Human Rights的课堂。
支队成员在悉尼大学的课堂上旁听
支队成员严晨宇——
在和学联同学们的座谈中,我们探讨中澳大学教育体制的异同,也畅聊中澳生活方式的差异。悉尼大学是没有院墙的,住在附近的人们可以随意初入校园,路上总有遛狗的行人。或许在本地人的眼里,大学更像是坐落在一个街区内的培训公司。澳洲的大学普遍一个学期的时长更短,但一年可能会有3-4个学期,每门课程的教授会更加集中一些。高福利的社会背景下,自由而慢节奏的是澳洲的代言词。加班费随时长以几何级数递增,但人们更愿意休闲娱乐;跑一单外卖能挣8刀,但街上却鲜有骑手,这些在我们国家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从风景到人文到体制,在悉尼大学这一路上体会到了诸多差异,值得深剖与思索。
支队成员罗萱——
在悉尼大学我们主要参观了室内无线电定位应用、塑料垃圾自动分类识别系统、微纳电子实验室以及与朱教授交流座谈。
感悟有三:一、悉尼大学氛围从学术、生活和思想上尽显兼容并包。学术上,学生们课业压力相较更小,有更多业余时间探索;生活上,悉尼大学更像一个社区,漫步校园,野炊、遛狗、晒太阳、跑步瑜伽等等活动随处可见,同时图书馆、讨论区、咖啡厅、健身房等基础设施也很完善,兼具设计感;思想上,同学们的宗教信仰、政治站位、意识形态等都受到学校的包容和支持,我们甚至遇到路上游行的学生队伍。
二、科研机制有所不同。从与朱教授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国外科研的驱动力在于企业提供的项目支持。从博士、教授到实验室的项目基本都源于企业的需求,因此如何吸引企业投资、如何使项目具有市场转化价值是关键考虑因素,贯穿始终。
三、电力系统的未来发展需要借力金融市场机制、AI云计算等多领域交叉融合。未来,新能源大量引入后,如何高效系统管理、如何驱动个体及企业的环保行为等问题是无法单从技术提升解决的。
新南威尔士大学
8月11号,支队成员们来到了新南威尔士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中国学联的学长学姐们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学校,我们看到了温暖的图书馆、严肃的学科楼以及各式各样充满创造力的实验室。UNSW不仅有充满澳洲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也同样是开放的科创氛围和浓厚的产学环境。
新南大学学长学姐给支队成员们介绍学校
支队成员丁思源——
在学联的学长学姐的热情带领下,我们在新南威尔士大学度过了难忘的半天时光。如果说清华的校园更多表现了中国特有的务实严谨,那么当我走进新南威尔士大学,它更突出了一种澳洲本土特有的自由轻松和节奏舒缓。图书馆里让人耳目一新的睡眠舱、学校建筑的简约西式风格、各处校园景观中蕴含的澳洲文化……这一切都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在我们心中勾勒出一所澳洲大学的轮廓。我们走进电子工程系的系馆,在学校一隅的Makerspace驻足,近距离感受到了那里的学生对动手科创的热情之深、学校的重视程度之大。我们深入了解了未来设计实验室里的研究内容,智能机械手、环保塑料3D打印等项目的背后都是产业和学校的相辅相成。在惊奇之余,我们也这种跨越国界的交流学习中,思考不同国家教育理念的差异,反思国内在产学研结合等实践过程中的不足,也对于国家现有的政策有了更具时代意义的理解。
支队成员匡天一——
在与新南威尔士大学学联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我对中澳大学生活的差异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学习方面,澳洲大学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新南威尔士大学设有多个微科创中心,同学们可以自由使用其中的木工、3D打印等设备来完成自己的科创项目。在生活方面,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同学生活更加独立。由于学校中宿舍、食堂数量较少,许多留学生需要在校外租房生活。他们不仅需要独立完成基本的饮食起居,有的还需要自己在外打工赚取生活费。这是对他们自理能力的一种锻炼,但同时也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一些压力。总而言之,在于学联交流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大学不同学习生活方式的碰撞,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澳两国的文化差异。
莫纳什大学
8月14号,支队成员来到了莫纳什大学。莫纳什大学中国学联的学长学姐们同样带领大家参观了校园。让支队员们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每一栋楼都有着自己的学科特色和文化艺术特色,如化学楼的外观是一些苯环、建筑的八个支撑柱因代表不同的文化而各不相同。除此之外,支队成员们在师兄的带领下还参观了莫纳什大学中woodside的工作室,与教授们交流,探索产业与大学如何实现融合双赢、学习了碳中和背景下碳捕集技术,了解在新能源大量投入使用后二氧化碳捕集方面将出现的转机。
woodside和碳捕集实验室
支队成员仇子睿——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Monash University,我们参观了校园内的基础设施、科研实验室、教学楼,与教授、学联进行了深入友好的交流。我深深感叹于其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先进,无论是图书馆静音门还是错落有致的楼梯上装有沙发的自习区,都体现了这所学校建设的人性化、现代化,学校里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参观的我们都有想要在这里自习的冲动;实验室里工作人员为我们介绍了碳捕捉等设备,仪器的先进专业、实验人员的科研热情、理念的创新创意都让我们震撼,能够看出这所大学对于科研的追求以及高度的环保意识。“大学之大,非楼之大也,乃有大师之谓也”,通过这次参观,我深刻感受到了实践的意义是要去观世界,去拓宽自己的边界,看不同的大学,去领悟、去探索。
支队成员徐婧怡——
莫纳什大学是一所享有盛誉的澳大利亚大学,坐落在墨尔本市,被公认为是世界一流的学府之一。在与莫纳什大学学联的交流中,我着实收获了很多。我们一同参观了莫纳什大学的校园,校园里草坪绿意盎然,建筑设计精美,教学设施齐全。他们将自习空间、阅读空间、研讨空间集成化设置,极大程度地方便了同学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同时,莫纳什大学也具有浓郁的科研科创氛围,同学们非常热衷于将自己的主意付诸实践,去制作一些新奇的小玩意。这种带有一定趣味性的科创项目深深的吸引了我,也让我对科研科创有了一点新的认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29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