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9日,由校学生22级会计金融学院的田佳佳,田欣,郭佳媛,姚烨,陈子瑶等,10名学生组织了“把城市景观带回乡下”暑期实践活动。为了把城市景观设计带回乡下,此次活动以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为宗旨。选择在队员的家乡开展,本着就近原则,选择离家近的社区公园开展活动。采用线下实践与线上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尽自己之力投身家乡建设,服务社会。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暑期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我们不仅可以从学校里学到知识,还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运用,在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在社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深化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激发社会责任感,让我们勇做新时代的追梦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裴斯泰洛齐曾说:“实践和行动是人生的基本任务;学问和知识不过是手段、方法,通过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作。所以,人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应该按实践和行动的需要来决定。”这说明智慧与实践永远是分不开的,在实践中可以检验真理,也能培养能力,弥补不足。这次暑期下乡活动使我有了一个验证自己的机会,使我们无论在能力上或是在心灵上都有了一次大的飞跃,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希望能在这次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基于2021年5月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人口为901,991,162人,占63.89%,乡村人口为509,787,562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城镇人口在历年增长,乡村人口在渐渐减少。无论经济建设还是文化建设,农民越来越边缘化,但是超五亿的农村人口不能忽视,这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也是我国经济改革的起点和动力。建国以来,随着五年计划顺利开展,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化成果显著,随着改革开放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农民被外向型经济卷入世界经济链条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农民的路在哪里,农村的路又在哪里。从本质上而言,城市化是人的城市化,人作为市场经济中的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并在流动过程中实现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最大化,而城市的发展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有其客观经济规律,这决定了中国城市未来发展路径依然是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城市化进程并不意味着乡村就会消失,按照国家城市化发展政策,中国城市化也逐步形成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统筹发展的全尺度空间组合。农村的路在于农村的发展,而不是通过城市化让农村消失,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可以在利用原有农村风光的前提下改造农村面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乡土景观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以建筑自身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度为基础,充分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此同时,还要尊重当地人文文化将其进行全面的、真实的景观化呈现,协调景观与人文的关系,从而打造出一个传统与现代文化、景观元素相融合,具有人文景观风貌的乡村环境,切实达到乡土景观形式与内涵协调统一的目的,为村民提供更加舒适、健康且具有文化传承性的生活环境。渐渐的景观设计有意模糊了人为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界限,使两者相互交织--建筑的终点和景观的起点趋于融合。建筑和景观和谐配合的原则贯穿设计始终,方案致力于创造一个真实反映选地美丽丰富生态的环境,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感。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乡村风景的美丽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萧瑟凄凉的景象。曾经郁郁葱葱的绿树成荫,如今却只剩下一片枯黄的景象。田野上的庄稼也不再茁壮成长,只有零星的残枝败叶。路边的树木被砍伐一空,只留下了裸露的树干。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农药味,荒废的田野上堆满了散发着腐臭味道的垃圾。村庄里的建筑物年久失修,墙壁上长满了青苔,屋顶也已经漏洞百出。路面坑洼不平,行驶起来颠簸不已。此时的乡村已经不再像是人们向往的美丽田园了,而是变成了一片黯淡凄凉。我们不仅要把城市的好的景观设计带回乡,还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我们珍惜在生活中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但是,随着科学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了,可是,我们的生活周围的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近期核辐射水源在生活中闹得沸沸扬扬,我们更应保护这些来之不易的资源。而将城市风景融入乡村设计,无疑是一种极佳的路径,既能保持乡村的自然性和生命性,也提升了环境,以及污染处理的科学性及时性,大大提升了生活的品质。未来的乡村,乡村的人群的结构会发生变化,除了原始村民还会存在投资者及新乡民的融入,在村庄设计上,在尊重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提升生态景观品质。融入新的设计理念及表现手法,融入现代科技技术,从而让“新乡民”也能适应当下的乡村生活;目前,除了商业化景观,设计也在介入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生态村示范建设、特色小镇打造、人居环境营造、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环境治理及清洁能源运用等方面。由于常常出现将自然生态景观、文化生态景观与社会生态景观相分割的设计,造成村落建设中破碎化、符号化、浅表化等现象严重。因此,有效引入整体性生态景观设计方法和原则,有利于避免或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围绕“生态、生产、生活”进行村落的空间布局设计:设计下乡要围绕“安居乐业”这个轴心进行,在做村寨规划时要考虑到村民 的生产经营。另外村落还应多设计和增建一些交往性与场所性的公共空间,这种公共空间可以为村民提供新技能培训,同时也是交往、休闲的活动场所。只有把具有民族特色的公共空间建设好,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好,才能使群众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既安得下身,更安得下心,提升获得感。设计要传承当地文脉,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认同感:任何村落都承载和表达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每一个空间都有自身的可识别性,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性、区域性的人文景观日益淡化或消失。因此在为贫困民族地区营建安居房屋、修缮破旧公共建筑和设施时,设计要尊重并延绵民族文化,让当地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政府要有意识地建立和完善聚落主体参与和社会融入机制,鼓励当地人参与家园的建设和管理,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建成环境与地方文脉割裂的现象发生。乡村景观设计的问题大多存在与过度开发、没有创新、没有合理地去规划,首先过度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没有去合理地运用环境,从而破坏了资源,甚至严重破坏了环境,所以更应该仔细的去发现这个问题并改正。然后是没有创新,有很多的景观都是按照模板来的,大多数都是一样的,千篇一律。我们应该按照当地的有特色和习俗来设计一套属于自己当地的特色文化景观最后是没有合理地规划,对于乡村的景观规划常着力于聚集的村落和居民,或者是绿化景观和公共空间。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着力于凸显我们自己的特色文化的同时以人为本,我们要去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也要营造出三生景观空间,投入一些新颖的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来思考谋划以及壮大乡村支柱产业,不断优化乡村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服务农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汇聚更加强大的人才力量,希望的田野必将更加充满希望!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深入贯彻学习二十大,积极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为主干内容,通过走访乡村、古迹、革命圣地以及红色教育基地等方式,认真学习并掌握二十大精神内涵,将所学所悟通过宣讲、调研宣传等途径,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展开推广,助力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在社会实践感受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按照时间计划有序开展实践,集中学习二十大精神、深入讨论二十大精神在乡村振兴方面新的期望。
社会实践让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了才干,也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促使自己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中,能够培养开拓创新的能力,使我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们也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学子,我们要勇于立足乡村振兴舞台,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力量。乡村要振兴,青年当先锋,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暑期实践,能激发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有效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38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