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有所为,动有所乐
——物理学院团委学生会服务队开展三下乡活动
2023年7月18日,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团委学生会服务队开展了“三下乡”期间的一节劳动实践课程。为了在小朋友们的心中埋下积极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种子,为小朋友们普及劳动中蕴含的科学概念,弘扬劳动精神,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团委学生会服务队后勤组成员许梓烁与陈远娴,在2023年星槎小学暑假成长营中为星槎小学的小朋友们准备了一节以“劳有所为,动有所乐”为题的劳动实践课。劳动,一切幸福的源泉,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的价值、弘扬劳动精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在此背景下,物理学院团委学生会服务队着眼于培养小朋友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认知习惯和用科学思想看待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发豆芽为主题,从基本的工具使用原理,再到每一个步骤,物院团学服务队后勤组用一堂生动有趣的特色劳动实践课,带领顺德星槎小学的小朋友们一起走进了奇妙的豆芽萌生世界。
(图一:许梓烁老师和陈远娴老师与同学们开启了劳动实践课之旅)
(图二:陈远娴老师为学生扩展的生活中与豆芽有关的知识)
通过扩展豆芽在生活中的常见菜式与发豆芽可以使用的材料工具,陈远娴老师以“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发豆芽呢”这一问题开启了今天的课程,作为劳动实践的基本概念,相关的扩展有利于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经过同学们的积极讨论,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进入课程的重点内容。
(图三:许梓烁老师引导学生们对有关问题进行积极思考)
在许梓烁老师的讲解下,同学感受到了从一颗小小的豆子到青翠的豆芽,每一步都需要认真、细致地完成,却又立马陷入了沉思,“我们在发豆芽的过程中,应该使用什么工具呢?”许梓烁老师就此引入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发豆芽使用的工具”。
首先,许梓烁老师让同学们看着课件中的图片思考,哪些工具是需要使用的,哪些工具是不需要使用的,准备通过同学们自主的思考与判断,在他们的脑海中对发豆芽的步骤形成自己的思考与体会。经过简单的互动后,老师对每一个工具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包括必须要有起到保湿作用的纱布和起到遮光作用的遮湿布;在使用浇水工具换水时,必须保证润湿但不浸泡豆子等等。“为什么我们选用容器时,一定要保证容器有孔洞呢?”当许梓烁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时,即使还没有开始有趣的实践,许多同学都给出了答案,“因为豆芽需要充足的氧气生长”,“因为水源不能积累,需要及时流出”,同学们非常勤奋好学,回答充满了想象力与思维的跳跃性。
“为什么要遮光呢?”在讲解遮光布后,陈远娴老师对小朋友们提出了问题。小朋友们也积极踊跃回答。在揭晓答案——“不好吃”后,整个教室充满了快乐的空气。孩子们稚嫩又活泼的笑声,为整个课堂增添了活力。而后,在小朋友们好奇的目光下,陈远娴老师为小朋友们科普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机理,并解释了为什么光照后豆芽会变得不好吃。
(图四:小朋友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场景)
然后,陈远娴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为小朋友们介绍了发豆芽的具体步骤,并对其中较重要的步骤“选新豆”、“泡绿豆”、“浇清水”等进行着重讲解,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加深同学们的理解,为接下来发豆芽的实践环节打下坚实基础。
接下来便是重中之重的实践环节,在助教老师分发材料后,陈远娴老师在课堂上展示各个步骤,一步一步展示发豆芽的流程。小朋友们对发豆芽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全神贯注,在老师的指引下,成功完成了发豆芽装置的设置。
(图五:小朋友选择绿豆的照片)
最后,许梓烁老师通过发豆芽,引申到持之以恒,以“小豆芽,大劳动”的思想,教育小朋友们,劳动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长出可口的蔬菜。陈远娴老师和许梓烁老师也对小朋友们发出寄语,期待小朋友们即能够坚持下去,把豆芽发出来,能够长成一位爱劳动、愿劳动、勤劳动的新时代人才。
撰稿人:陈远娴,许梓烁
初审人:黄彦乔
复审人:李海峰
终审人:唐小煜
来稿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团委学生会服务队
来稿时间:2023年7月18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44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