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的“芯片”,种业发展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近年来,种业发展问题成为农业强国的聚焦点之一。为进一步了解福建省当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种植及其研发育种的具体情况,“降播黍稷,以筑粮基”实践队在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邓启明和兰子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福建省农科院,向该院水稻研究所黄庭旭副所长学习请教我省水稻种植和育种现状与趋势。
梳理情况,耐心讲解
活动伊始,黄庭旭副所长为实践队成员们简要介绍了粮食种植和自给率的情况。全省粮食自给率主要以口粮、饲料为主,其中口粮占55%左右,而总自给率仅有28%左右,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粮食自给率也是当前一个较为值得担忧的问题。根据近年来的疫情情况,黄副所长认为,高效保证粮食自给率的较好方法是“存粮于民”,倡导居民、农民保存一定的粮食。
紧接着,黄庭旭副所长介绍了当前福建省水稻种植的基本情况。水稻分为常规种和杂交种。其中杂交水稻占了将近90%,主要通过购买种子进行种植;此类水稻不可留种,是当前福建省的主要种植种类。常规种占比小,农民可自留,主要存在于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农民种的少,多存在于湿热气候地区,如闽南的早稻。
黄副所长还谈道,省内水稻最具鲜明的特征为抗病性,也是福建省水稻相较其他省具有的优势所在。但是随着各省相关技术的发展,现有特征与其他省份相比没有相对优势。黄庭旭副所长表示,主要原因还是我省体量较低,部分企业很难获得利润。除此之外,政府对本省水稻品质把控也较为严格,对本省水稻品种保护不够,福建市场遭受其他省份不同品种的水稻的挤压。此外,当前省内还存在对优质稻的预判差、人才队伍出现断层、政策补贴相对匮乏、水稻品种处于劣势、水稻产量较预收低等问题,以及为保障粮食安全现推动由单季稻改种双季稻从而会出现双季农民亏损与单季产量不足的矛盾。
多项措施,促进发展
访谈中,黄副所长进一步总结和分享了促进福建省水稻发展的方法。
一是细分市场,提升产品竞争力。根据种业情况进行市场细分,促进产品多样化、差异化。根据这个情况,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也在不断创新。在育种方面,深入研究耐储存水稻、再生稻、低铬稻等,坚持高产不能丢,恒质仍要抓。
二是推动人才建设,以强化人才配置为产业发展赋能。培育不怕下田、亲自在田的经验理论双丰富人才。目前存在企业科研能力薄弱和科研机构“为科研而科研”的行为,主要原因在于不怕下田、亲自在田的人才的缺乏,高校、企业及相关机构等需重视这一现象,培养适用于社会应用型人才,带头带队进入田间,脚踏实地,杜绝“纸上谈兵”。
三是加大育种政策的支持保护力度。一枚优秀的种子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持续地投入与坚持,同样,其投入成本与失败率相对较高,这些问题成为育种成功的障碍所在。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保护育种的相关政策与补贴,联合保险公司为育种提供保险防范,可一定降低投入成本,为接续育种提供重要保障。
四是完善耕作制度,提高农民耕作信心与动力。为推动粮食安全,双季稻耕作的运行与省内水稻产量的提高势在必行,稻民面对的亏损问题亦必须解决。基层单位加大粮食安全重要性宣传,通过简单易懂的例子与事件告知稻民,政府出台政策完善耕作制度,并进行合理的补贴,与稻民形成平衡。同时水稻产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机器生产方面,需减小机器压倒稻子的面积。此外,黄副所长风趣地表示,或许以后还存在除了种子和机器外有效解决水稻产量的第三种方法。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通过本次调研访谈,队员们感到收获颇丰、信心满满。然而,其“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为保证我省产量和品质,研发新的优势种,并做到向外推广,仍是我省需要思考完善的重大问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44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