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雅晶老师向团队展示剪纸技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叶俊佳摄
团队成员访谈苏定明老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罗金盛摄
团队成员学习贾淑云师的剪纸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罗金盛摄
团队与刘雅晶老师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叶俊佳摄
中国青年网惠州8月13日电(通讯员叶俊佳 骆丽羽 罗金盛)为了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推动惠州剪纸这项非遗文化事业的发展,二的三次方队于7月21至7月28日进行了调研活动,参与惠州当地举办的与惠州剪纸相关的摆摊活动,感受惠州剪纸的文化氛围;前往黄氏书室和金带街,探寻惠州剪纸承载的文化内涵;分别采访惠州剪纸传承人刘雅晶老师和苏定明老师,了解惠州剪纸的传承与发展;在华贸大厦、惠州西湖等地进行问卷调研,调查群众对于惠州剪纸的看法。团队还以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惠州剪纸,共同推动惠州剪纸的发展。
参非遗摆摊,领剪纸风采
团队前往华贸天地参加“广东夜经济暨暑期消费促进活动”,协助刘雅晶老师进行摆摊以及宣传惠州剪纸,活动现场人来人往,许多人在摊位前驻足,成员们感受到市民群众对惠州剪纸的好奇与热情,也初步了解到摆摊这一宣传形式、媒介。隔天,团队参加了在水东街举办的民间艺术传承活动,活动展出许多剪纸作品,在惠州剪纸传承人贾淑云老师、刘雅晶老师的介绍下,成员们通过观察、分析、总结不同的剪纸题材,如古代的祈福、近代的战争、现代的建筑等,从中发现惠州剪纸在不同时代中不断变迁,艺人们不断将其进行创新与更新。
访非遗传人,寻剪纸魅影
团队成员与白玉珠老师一起前往桥西街道,拜访了惠州剪纸的非遗传承人刘雅晶老师,并进行了详细的访谈。刘雅晶老师热情地向团队成员展示她的剪纸作品,分享剪纸的技巧,讨论剪纸的发展情况。刘老师提到自己剪纸讲究“三随”,既随时、随地、随心,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手中有工具就能剪,她取出剪刀与纸,无需在纸上打草稿,剪刀跟随心、手而动,片刻几根遒劲提拔的剪纸竹子出现在刘老师手中,她讲到“竹子它是空心的、城府不高,直爽的、没有弯弯绕绕的思想。这种纯洁高雅的思想是我们要学习的,中通外直,直爽的性格。不管是什么东西都有他的故事在里面,会激励人们。”剪纸不只停留在表层,每一副作品都有所蕴含的特殊寓意,她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学习和传承惠州剪纸,不愿这具有地方特色记忆的民间艺术被遗忘。
后来,团队又在惠城区麦兴路采访了惠州剪纸市级传承人苏定明老师。苏老师提出“传承不止技艺,流传久远的传统不是静止”,传统与创新不是对立的关系,惠州剪纸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在吸收着其他优秀文化。对于曾经带着剪纸走出国门一事,苏老师觉得十分地荣幸和自豪,他表示这既增强了文化自信,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交流。但如今惠州剪纸传承人出现了老年化趋势,苏老师认为惠州剪纸的保护与发展亟需年轻一代的参与。这次两次采访让团队更深入的了解惠州剪纸,同时也明确了惠州剪纸面临的具体难题。
走历史古巷,品剪纸内涵
在贾淑云老师的推荐下,团队又前往黄氏书室参观剪纸展览。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述,团队了解到惠州剪纸每个时期的变化,对这传承百年的惠州剪纸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为研究惠州剪纸与其他非遗的联系,团队前往惠州合江楼,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了解到惠州剪纸、平海舞鲤鱼、惠州渔民头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由来和寓意。工作人员讲到:“展馆中展示的头饰啊,凉帽啊,是被作为惠州剪纸所剪的内容。”这让成员们意识到“非遗+非遗”这种模式可以做到一举多得,惠州剪纸可与其他非遗相结合,达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效果。
传承人们也曾提及过有些剪纸作品的灵感源于“惠州九街十八巷”,于是团队成员前往其中之一的金带街进行调研,感受传承人们提及到的惠州剪纸文化。团队成员深入理解到惠州剪纸是扎根于民、发展于民、传承于民,印证了苏定明老师在采访时说的“剪纸的根基是人民群众”这一观点,也明白了惠州剪纸传承这条道路该依靠群众走下去。
行街头调研,知社情民意
团队成员制作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调查问卷,在惠州市第十一小学、惠州西湖、华贸大厦等地派发放3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76份。此次调研了解到群众对于惠州剪纸的了解程度不深,让团队成员意识到惠州剪纸的传承与发展的难度,更加坚定了团队成员想要做好此次项目的决心。惠州剪纸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只能远远瞻望的,而是亲切的、充满人情味的、触手可及的,年轻一代应当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责任,开创非遗传承的新思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45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