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8月24日电(通讯员郑雪莉)8月24日,西南财经大学“群山之音,青苗求索”实践队前往贵州省雷山县郎德苗寨进行实地调研和采访,深入探索基于郎德文化的特色苗寨旅游业发展模式及发展现状,研究当地旅游业前景发展中的障碍并提出相关建议。
图为郎德苗寨村民在进行歌舞表演。通讯员 高雅萌供图
实践队到访郎德苗寨的当日,天空细雨蒙蒙,群山掩映中的村落仿若世外桃源。隶属于雷山县的知名苗寨景区,郎德苗寨却丝毫不显商业气息。丹江两畔种植着当地村民的主要口粮水稻,彰显苗族特色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刨切的青岩拼凑成里间行路,村民大多着长袍、梳高髻、戴头巾,讲着外人听不太懂的苗家话,游客的来访似乎并未引起他们的注意,寨子里始终显得安静。
正午时分,一声锣响打破这片安宁,芦笙场涌入盛装打扮的苗家阿妹、个个翩然起舞,后有穿戴齐整的阿婆们唱着韵味悠远的苗家歌,和抱着高低各异的芦笙熟练吹响的阿公们,他们用极具特色的歌舞表演招待着围坐在周围、远道而来的游客。
据实践队勘察,目前郎德苗寨持证经营的商户共计27户,多以餐饮、住宿、贩卖旅游商品为主,沿街的小摊上也出售着村民自己制作的刺绣、蜡染、衣物以及银饰。当问及一位正在摆摊的阿婆,她对实践队成员讲述到,当地旅游业发展确实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来源,但这并不能成为她的主要营生,像他们这类小摊贩依靠出售商品所得的收入并不多,平日主要还是靠种植粮食作物生活。实践队队员接着问道,是否希望引进外来商户、招揽更多的游客到来,以此来提高这项收入,阿婆笑着摆摆手,在她看来,现在的生活没有太多不足之处,也不希望自己生活多年的寨子受到过多打扰。
活动过程中,实践队特地前往上寨村委会采访了当地的陈主任。陈主任接到电话后风尘仆仆地赶来,此前,他正在寨子里帮助村民处理问题。
通过对陈主任的采访可以了解到,目前郎德苗寨的旅游发展模式呈现政府主导,旅游公司规划,村委会接收指令并负责沟通村民、进行实践的多方协调的特点。由于郎德苗寨本身体量较小,周围地形以山林为主,寨内古建筑林立、文物众多,自身作为国宝级单位的特殊性使得其在拓宽景区面积、开发新兴业态的道路上难以前行,这也决定了郎德苗寨接受大规模商业化改造并不现实。因此,针对郎德苗寨的旅游业发展方向,旅游公司将其指向了研学、养生、深度体验苗族文化的道路。
图为实践队员在与郎德苗寨村民交流。通讯员 高雅萌供图
郎德的旅游业开发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早于同类苗寨许多年,今年实现产业收入40万元。自1986年起,郎德苗寨开始施行一种名为“工分制”的收益分配形式,家家参与、户户受益,从乡村旅游业中孕育而成,是郎德苗寨独特的旅游发展模式中重要的一环。工分制集中体现了村民意志,使旅游业作为一种社会福利让村民能够从中获利、提高生活质量。陈主任还补充道,现今,村内参与旅游公司安排的歌舞表演的村民们,每月集体会收到10万元的报酬供以分配。
在提及今后郎德苗寨的发展规划时,陈主任显得有些无奈。如同实践队在寨内走访所能看到的一样,村民多以老年人为主,青壮年或因生计或因带孩子外出求学,少见于苗寨,高知人才与劳动力的缺少使得当地的发展十分缺乏主动性,长年居住在此的村民与外界沟通甚少,他们不思变也不愿变。与此同时,旅游业发展是一个长远的规划,郎德苗寨不仅是一个接待游客的景区,更是苗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古老的郎德文化盘踞之地。景区与村落、开发与保护,这其中的平衡点也是从事郎德苗寨发展工作的全体人员一直在探索的。
在采访的末尾,陈主任表达了他对郎德苗寨发展的美好期愿、对基层工作的责任与热爱。对于郎德苗寨现今发展的瓶颈问题,他认为关关难过关关过,希望能有更多有学识的青年人,能关注到特色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持有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奔赴基层、共创美丽乡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47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