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青年在三华村调研的重要目标为充分挖掘徐氏祠堂资源和重新探寻其背后的历史,重新开发与活化历史资源,这一内容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在三华小学开展的“国学讲堂”有着相似之处,两者共同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开发。
为了更好地了解三华村现有历史资源的活化程度,7月15日早上9点,史学青年代表赖茗嘉等人走进三华小学,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郑国岱、三华小学校长江丽珍于教工之家展开了访谈。
作为国学公益活动的主办人,郑国岱热心于国学经典的推广,已经开展长达十年国学教育公益事业,他的教学宗旨是“深耕公益实践,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每年带领着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学生志愿者将中华经典送进中小学,送进社区。十年国学教育公益事业,他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热爱国学经典的学子,同时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扎实国学基础的优秀年轻教师。
他回忆起到三华小学办起公益国学冬夏令营的缘由,是三华小学校长江丽珍于2018年邀请他打造国学教育特色学校。郑国岱结合此前在广东各地开展的国学教育的经验,以及三华村有众多古建筑、三华村实为文化高地的特点,于是向校长建议,把村内的古祠堂资源活化利用起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开展国学经典课堂,让孩子走进古建筑,走进国学课堂。他讲到:“古建筑和人建立起情感链接,才会更有生气。在古建筑重现弦歌之声,国学课堂给孩子留下美好难忘的童年回忆。留有美好的记忆,孩子们才会懂得古建筑存在的意义,才会保护与开发古建筑,让古建筑长久地保留在三花村。毕竟没留下的是‘古董’,留下的是‘传统’,而优秀传统需要不断地传承下去。”
郑国岱“以文化人,以文塑人”的教育理念,获得了三华村村委、三华村小学校长的一致赞同。2018年,公益岭南国学夏令营正式落户于花都,利用三华小学附近的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的资政大夫祠堂中广州民俗博物馆与三华小学作为教学地点,后来国学课堂不断发展为全年开设冬夏令营国学课堂,国学课堂常态化。
郑国岱出身于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现分为文学院与历史文化学院),对国学和古书院有一定的研究,其代表作有《晚清民国四书学研究》。史学青年赖茗嘉通过与郑国岱、江丽珍交谈,除了初步了解三华小学国学冬夏令营的办学情况外,还了解到资政大夫古建筑群中南山书院的藏书、印书、教书、写书功能,巧妙地与近代曾在资政大夫祠堂创办的著名的印刷馆五桂堂联系起来,知道了南山书院古代运营模式及其近现代的发展,解决了调研前四天实地走访中出现村民对资政大夫古祠堂群不了解、不清楚的问题。因为资政祠堂、南山书院等古建筑群很早纳入广东文化局的管理,所以大多数三华村村民对资政大夫古建筑群的了解相较于其他宗祠的了解较为缺乏。
此外,郑国岱对史学青年讲述了他个人对资政大夫祠堂牌坊、规模、建筑布局的理解。首先资政大夫祠堂供奉的是皇帝,徐氏承接的圣旨显赫地刻在高大的牌坊上,石碑所用的材料与刻凿技术均是数一数二的。其次,南山书院朝奉的是孔子,最后的亨之徐公祠供奉的是自己祖宗,三座古建筑的用途简单归纳为“拜皇帝、拜老师、拜祖宗”。虽然郑国岱教授的说法尚未从文字材料中得到切实的证实,但从三座古建筑的规模、高度来看,确实是有合理之处,专门调研资政大夫祠堂的史学青年听了之后醍醐灌顶。
此次的访谈推动了华南师范大学史学青年党建服务队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公益岭南国学队伍进行友好地交流互动。通过公益国学经典课堂,史学青年不仅了解到了三华古书院活化程度,为三华村其他古建筑的活化建设提供借鉴,而且意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内核,那便是令学生与古建筑建立起内在的链接,孩子从小对传统优秀文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让人活在传统之中。公益岭南国学冬夏令营、公益岭南乡村国学讲堂、岭南民俗工作坊等系列课堂的开设,使三华村的孩子与村民加入国学经典的学习,实现岭南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49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