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青春力量,书写青年担当。西南财经大学雪莲花实践队于2023年暑期“三下乡”活动,前往曲水县俊巴村探索和学习俊巴手工皮具的技艺,用青春书写乡村实践故事,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贡献青年力量。
实践队此次活动的调查目的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在当地居民方面,通过实践队实地探访了解,能让该非遗文化有更多人了解,进而让它有更多的曝光度,促进乡村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乡村居民生活水平。此外,足够的熟知度与曝光度对经济有所帮助后有利于改善并提升乡村社会文化素质;在实践队个人方面,让实践队成员在学习之余,锻炼意志与能力,提高思想,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了解乡村振兴的政策与农村生活的艰苦,学会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从而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短短的五天时间大家在一起工作也会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要不畏挑战、吃苦耐劳、敢于冒险的去开拓创新。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价值观,开阔自己的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才干,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在本次活动方面,本次活动将拓宽曲水县手工皮具制作的大众视野,使得当地的经济得到发展,进一步通过当地的非文化遗产既能得到发展也能实现乡村振兴,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一非文化遗产,让它发扬光大。
雪莲花实践队通过对曲水县的非遗文化进行资料搜集、宣传实践以及党史教育学习,达到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养。成功了解“手工皮与柳编”的制作流程,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获得当地相关部门的准许后,实践队走访曲水政府相关部门,非遗手工艺合作社和脱贫家庭,采访扶贫相关工作人员,以采访和问卷形式收集、了解脱贫成果,形成数据分析和调研报告。亲身体验非遗工艺手工皮具与柳编的制作过程,并进行音视频等形式的录制,制作推送和宣传视频,推动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融入当地居民,了解当地独有的藏族传统文化和习俗,作好音视频、照片的记录,形成推文和视频,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社会和学校都对该次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实践队内部也制定了严格的财务控制计划,争取成本控制的同时,把资金的利用达到最大化。我们制定了清晰、合理的预算。并将仔细记录实践过程中的开销,实践结束后将进行核算、分摊。在活动期间,提醒组员合理使用物资、发挥节约精神,每日清点物资,为接下来的活动作好安排,保证物资的充足和安全。
俊巴渔村位于曲水县曲水镇茶巴朗村,拉萨河南岸它素有“天上渔村”之称且“俊巴”在藏语中意为“捕鱼者”,因受地理环境约束靠山临水、耕地少且没有牧场,因而形成了西藏唯一拥有古老而独特渔文化的藏族村落,除了渔文化外,俊巴村还以独具民族特色的牛羊皮制工艺品以及牛皮船舞而闻名,还有俊巴渔村“郭孜舞”,来到俊巴渔村最先能吸引你眼球的便是当地独具特色的舞蹈——“郭孜舞”,是一种以牛皮船作为道具的特色舞蹈。“郭孜”是一种船夫的娱乐歌舞。“郭”藏语意为牛皮船,“孜”意为舞蹈。当地居民的制作皮具技术,因渔文化形成,舞蹈因皮具技术而有,这项技术也是他们独特文化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人无法忽略的存在。
曲水俊巴民族手工皮具制作有悠久的历史,在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还积极助力乡村振兴。俊巴村的皮具制作于2008年被评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俊巴皮具制作技艺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在俊巴皮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次仁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俊巴民族手工皮具制作专业合作社。曲水镇注重挖掘特有文化资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支持下,打造出俊巴渔村旅游项目,创新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借助电视台、知名公众号、抖音流量博主等,加大对曲水县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宣传吸引区内外游客前来体验,但由于村里从事捕鱼的人越来越少,捕鱼仪式基本搞不起来,规模也缩小了许多。面对此状,曲水县文旅局通过调研,把雅江和拉萨河交汇处纳入观景点编制去提升开渔节仪式的实操性与可观赏性。同时进一步丰富“文物+旅游”模式,让文物“活”起来,让曲水名片擦得更亮、打得更响。
通过实践队调研分析,俊巴人以烹制鱼宴、制革加工皮具、表演牛皮船舞吸引游客,利用优惠政策,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在渔业、手工业、旅游业“三驾马车”的拉动下,俊巴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皮具手工增加村民收入,俊巴村不仅依靠依山傍水的优越地理位置发展旅游产业,制革和加工皮具的手工业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法宝。全村大约有70%的家庭以家庭作坊模式加工制作小型牛皮船、小糌粑袋和小茶叶袋等皮制工艺品。村民在传承独有的文化特点及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创新手工艺产品,销售给国内外游客,增加收入。可是我们发现2022年本村户籍人数377,实际居住户数82,不仅人口基数小,外出打工人数多,劳动力流失严重,返乡创业仅有5人,大学生下乡0人。两委工作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一人,村干部学历低,且全村网络销售皮工具产品仅为十万元,本村办公经费仅为两万元,所以问题仍存在有:第一,传承人年龄大、数量少、地域分散等因素,导致他们的传承能力受到限制;第二,即标准化的批量生产。很显然,作为文化属性浓重的非遗,绝大多数难以标准化生产。第三,渠道较少。我们能买到非遗物品的地方?多为景区店、市区特产店或部分网络,且多是有政府背景的渠道,规模有限,没有知名的连锁品牌。缺乏渠道费用和营销活动支撑。第四,干部文化程度有限,曲水非遗文化为地方性政策保护,难免会有缺漏。显然,在现代,还是有许多人缺乏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和重视。许多非遗文化因为缺乏公共宣传和教育,难以获得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同时,许多地方政府也没有为非遗的保护提供足够的支持和资金。
在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的大背景下,人们逐渐意识到非遗对于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前进的重要作用,本次活动聚焦藏民族非遗“手工皮具与柳编”,调研学习当地如何利用非遗手作工艺摆脱贫困,走上乡村致富道路。虽然我国已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但减贫脱贫是中国长期坚持的战略重点。此次下乡,可以学习当地脱贫致富的方式方法和策略,根据当地成功的特殊性案例中找到普遍性,由其形成的理论结果可为其他地区非遗文化振兴带动经济提供借鉴。且我国地域广泛,民族众多,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历史与文化的演变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瑰宝。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大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能否与现代经济融合与相互促进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其重要的作用。反之,在发展、推动多元化的区域文化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是地区文化的发展,历史文化这个“软实力”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一方面此次活动能够磨练个人意志促使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奉献了爱心,另一方面提高了同学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为大学生树立了自豪感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下乡扶贫活动也真正的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它可以使大学生从书本的环境中走出来,让我们真正的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社会当中去。同时也能够了解国情和民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三下乡”活动使长期生活在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们去农村切身实践,知晓民情和国情,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培养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也提供了一次能为自己本民族特有文化宣传的机会,让更多人去认识了解藏民族文化,号召人们去重视非遗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51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