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耕地质量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7月15日至2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省耕地质量现状调研实践队来到了榆林市的五个区县开展了为期12天的实践调研。
农机农艺结合助力耕地质量提升
调研队来到榆阳区大地种业公司实地调研时,相关负责人李生龙向实践队成员介绍:“智能农机是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引入先进的传感器、遥感技术和自动控制系统,智能农机可以实时监测农田的土壤湿度、养分含量、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操作,从而提高农田利用效率和农作物产量。”今年,大地种业农场投资2600万元,引进先进的农机,为农业种植插上科技的翅膀。
农机农艺结合,可以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全覆盖,推广了玉米增密度、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小杂粮旱作集成等高效高产技术,单项技术可实现亩均增产5%-10%。又解决了秸秆不能焚烧、却可直接打碎还田的难题。秸秆还田可以促进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加速生土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耕地质量提升
靖边县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晓琳指着一块田地对实践队成员说“未来这些农田将实施高效旱作节水技术,改漫灌、喷灌为滴灌,发展节水灌溉;同时,进行林网建设,防风固沙,追施有机肥,提升地力水平。”靖边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文开说到:“通过这种项目的实施,每一亩能提高100公斤以上的产能。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实现‘旱能浇、涝能排’。 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农田实现集中连片,土地碎片化程度大大降低,土地质量明显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
定边县种植大户胡海龄,种植2000余亩玉米地,是该地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他曾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学习进修,提及培训经历,他激动地说到:“培训班的各位教授分享了许多有用的养殖知识,培训回来后,我用老师们教授的知识,优化管理方法。现在我的农田已经是定边县的种植示范基地了”他还带领实践队成员前往农田旁边的智能灌溉操控室,为我们介绍了他目前使用的灌溉方式。在该灌溉中心,实践队成员们见到了大数据显示屏,该屏幕以图表的方式反映出实时灌溉流速,对植物的需水量、土壤的水分含量、天气预报等因素进行科学调控和管理。
在调研前,实践队成员还抱着对农业生产的固有认知,认为农业生产中使用机械化的程度不高,在经过这次调研后,大家对农业生产中的现代化,集约化有了新的认识。
走进农村,躬身实践开展帮扶
通过实地考察和与当地农户沟通,团队了解到:耕地“非粮化”问题的成因主要由于耕地土壤贫瘠,部分耕地开发难度大,粮食作物经济效益较低,为提高农耕效率,实现因地制宜和资源高效利用,着手解决农业生产中土壤肥力不足的问题,实践队成员根据所学知识,在示范基地及村集体种植土地各处设置采样点,挖掘土壤剖面,进行土壤采样,土样在我们结束调研后展开成分检测及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改良方式,以期形成与榆林市土壤改良密切配套的专属施肥方案。
实地采访和调研后,团队返回学校对访谈内容和调研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检查调研过程中发现的成功经验以及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总结提炼。深入基层看成效,保护耕地守“红线”。通过此次对榆林市的实地调研,团队成员了解到了榆林市耕地保护的基本情况,了解到了治理耕地抛荒、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困难和需求,为后续持续深入开展调研工作提供了方向。通过实地的考察,团队成员感受到了耕地保护势在必行,感受到了国家对“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高度重视。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围绕耕地质量提升,以构筑国家粮食安全屏障为导向,积极开展实地入户调研,担当起农业大学学生的兴农使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51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