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曾描绘出这精致的香包悬挂在床榻之上摇曳自得的情景。香包作为中国悠悠历史长河中一抹香意袅袅的文化瑰宝,不仅刻画着岁月沉淀的古风古韵,更是中华民族展望未来的文化底气。如今的人们不禁想要开始对此进行探索,在这片非遗文化的海洋中了解到更多珍贵的宝藏。
“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在自己的妙笔中多次以香包自喻,形容高洁正直的良好品质。香韵悠长,容臭挂腰间展文人风范;随风摇曳,佩帷历风雨跨时光长廊;仙姿婵娟,荷包囊静芳筑文化底蕴。徐州香包,作为江苏省徐州市的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中韶华经沧海桑田却依旧屹立,历山重水复却仍旧砥砺。
徐州贾汪离不开香包,香包也在贾汪的发展下为世界所熟知,为此,我们特地乘车来到贾汪区马庄村,感受这里的香包文化,了解香包对于当地的影响。
在香包文化大院,我们看到了奶奶们正耐心亲手缝制着香包。在工作台上,布,艾草包,针,线一应俱全。我们只见奶奶们左手拿布,右手执针,向下一戳,然后向上一顶,飞针走线,行云流水,极其娴熟。没过多久,一个“真棒”香包便缝制完成了。在奶奶的手上,这香包如一朵绽放的晨曦,展现出别样的精致。它融汇了丝绸与金线的婉约,刺绣上细腻缤纷的花鸟图案犹如春风拂面。轻捧之间,那柔软的触感仿佛抚平心灵的涟漪,让我们陶醉其中。细闻其间,暮春的桃花与夏日的茉莉交织成一曲清新的乐章,令人在岁月流转中沉浸于馨香的海洋。奶奶们的熟练令我们瞠目结舌,很难想到这到底在背后练习数百次?数千次?亦或数万次?缝制香包不仅仅需要心灵手巧的能力,还需要不厌其烦的耐心。这也正是马庄村民自己的工匠精神,我相信这种精神还会促进马庄村经济发展,“绣”出乡村振兴地美丽画卷。
观看完奶奶们制作完香包后,我们采访其中一位,奶奶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了她与香包之间奇妙的缘分。
在过去,香包的做法很简单,就是用布将香料裹住,再用线扎好,一个简易香包便完成了。那时经济并不发达,香包的用途也仅是自家用来辟邪的,并不会对外出售,那时的妇女并没有正经工作,只是充当家庭主妇。大约2010年左右,煤炭资源枯竭,奶奶一家失去了重要经济来源,家庭收入严重下降。为了摆脱困境,奶奶想到了出售香包的方法,再加上当地政府开办的香包培训班,她相信可以靠自己的心灵手巧帮助家庭缓解压力。随着时间推移,马庄香包体系逐渐成熟,围绕香包的产业链也壮大起来。马庄香包也开始走出徐州,走向中国。
时间来到2017年,马庄香包又迎来了新的转折点。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庄视察。在香包工作室,他与王秀英老人亲切交谈,并购买了“真棒”香包。至此马庄香包真的“火”了。马庄收到越来越多的香包订单,因此计划建设香包文化大院,于2018年10月1日正式使用。奶奶也来到这里工作,再也不用在外面风吹日晒。在采访最后,我们问奶奶长时间制作香包会不会累,她笑了笑,摆了摆手。是的,奶奶的笑颜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要结合当地实情,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落到实处,给到人民真正的幸福的。
马庄香包经济效益逐渐显现。旅游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也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发展。马庄村已经申请“马庄”“真棒”等7款香包商标,获得近30项香包专利,创建了近10家香包专业合作社。至此,徐州马庄成功依靠香包实现乡村振兴。
人本是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马庄村香包在王秀英的带领下走出乡村,走向中国,走向世界。香包文化是我国中华优秀文化支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来源。7年来,绣娘们对香包缝制的坚守,对香包文化的传承始终初心不改,令人敬佩。徐州香包非遗文化是我国较早的一批进入非遗的文化,其与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作为马庄村村民智慧的结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的创造过程始终与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紧密相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影响社会现实、维护民族文化统一的基因,蕴藏着浓浓的中华情,传承香包文化,做好非遗保护值得我们继续坚守。
江南园林,树香古味。“但愿桑麻成,残月得纺绩”。徐州香包作为一种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手工艺品,独特的中药芳香,是千年古国药理文化的传承;精益求精的近梭刺绣,镌刻万古风尚。惟妙惟肖的刻画不仅是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更是如今傲立于世界发展的强大底蕴。当然,围绕香包创造的经济效益也是当地推进乡村振兴重要的经济来源。
(实践期间受到贾汪区团委的帮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53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