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经一年有余的策划和准备,长安大学赴云南红河“边疆民族团结行,实践探索共筑梦”暑期社会实践队终于于7月12日开启了为期十二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奔赴红河州,让我觉得不虚此行,收获颇丰。尽管我们的活动结束至今已过一月有余,活动的细节和趣事仍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久久不能散去。
“下面请各院系老师代表为实践团队队员授旗”,回荡着的是出征授旗仪式,伴随着慷慨激昂的出征乐曲,党委副书记张晓琳老师将团队的旗帜授予我。作为团队的队长,我本应比任何人都坚定,可是接旗的那一刻,也许是边疆之行路途遥远的原因,又也许是和少数民族人民相交甚少的缘故,我心中竟然产生了畏惧。当我将这沉重的旗帜摇起来时,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队员们眼神里泛起了微微的亮光,它照亮了我心中的畏惧,这一刻,我知道也许在遥远的边疆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我有这些朋友们,戮力同心,不管雄关漫道真如铁,只顾迈步从头越!
实践队员谭瑾补充到:此次社会实践开始初期,团队在讨论实践地时,作为红河州人的我提出让大家来到我的家乡,让大家知道在中华璀璨的民族文化中还有一个宝藏地,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璀璨的生活和文化。长安望红河,1800多公里,遇到的困难不止是路途的遥远颠簸,是语言的不通,是天气的变幻莫测,是未知的忐忑。但是团队听了我对红河州的简单介绍,都很支持我的提议,然后一起协商我们的方案,随着一步一步的规划和探索,大家的心中对于红河州的好奇越来越深,那份热情逐渐达到了高潮。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回荡着的是可邑古村阿细跳跃传承人毕桂云先生吹叶时的旋律。在和毕桂云先生、龙文生先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了可邑古村的发展的故事。在基层党委的带领下,可邑古村由偏远落后的小村落,以神秘的阿细文化为基底并用如画一般的自然风光做装饰,在原有的基础上打造出了具有民族文化魅力和宜人风景的小镇。从此这里的少数民族人民依托旅游业的发展,也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因地制宜,是党的智慧;让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人民过上好日子,是党的责任心。当然,这有可邑古村基层党委的努力,也有善良淳朴的少数民族人民的辛勤劳作,民族情,情深似海;相携手,共创未来。
图为实践队员在可邑古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回荡着的是在参观完滇越铁路后和朋友们一起看的电影。来到滇越铁路,我站在寸轨上,心中对外国列强觊觎我国锡矿资源所做的事情感到鄙夷。心中不由得燃起了对陈鹤亭等48名有远见的中国人由衷的敬佩,国家的稀有资源,就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有强烈的爱国责任心,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眼界。同时,在电影中的桥段也深深打动了我,党有号召,民有行动。由此我不禁想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党的领导下,军队用生命捍卫祖国边疆领土和人民利益,医生用自己的青春和最大的能力去救死扶伤,人民用实际行动支持党的号召。军民一心,民族一心,何愁不胜!
“你们把石榴从果到汁、从皮到核,全都吃干榨尽了”,回荡的是在前总理去小红寨村走访调研在得知村民依靠石榴走向了富裕与振兴时的玩笑话语,这是蒙自蒙生石榴负责人张显先生告诉我们的。张显先生带我们参观了石榴合作基地,石榴加工基地以及万亩石榴园。在这一棵棵百年老树下,我们聆听张显先生讲述石榴农业合作社的故事以及蒙自科技小院的由来。看着这满园百年石榴树,我不禁赞叹科技小院的价值和魅力,也切身感悟到总书记给科技小院回信精神。石榴籽,同心圆,互相包容、学习、尊重、帮助,紧紧抱在一起,乡村也振兴了,民族也团结了。
图为实践队员在蒙生石榴科技小院参观学习
伴随着时光飞逝,我们走过了彝族阿细文化盛行的弥勒,走过了千年紫陶风韵遍布的临安建水,走过了民族团结友好的锡都个旧,走过了多彩民族文化汇总的红河州博物馆,走过了淳朴元阳的千年哈尼梯田。这一路下来,我想,深入基层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作为一名党员,在戴上党徽的那一刻,这份为人民、为民族奉献的社会责任便深深烙在我心,我愿将这份对社会责任和民族团结的理解和热爱永远保留着,从我做起,从日常践行,去实现那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次的民族之旅并没有结束,而我们也永远在路上。
图为实践队与研学团队民族团结宣讲留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57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