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学院】传承非遗文化 •
来源:生命学院 作者:朱世言 陈垚宇/文 傅婕 蒋明亚/图 联系方式:17264301915
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赴重庆文化探寻实践团赴开州区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参观与调研。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庆素来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闻名于世。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重庆的串通文化更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8月8日,文化探寻实践团奔赴重庆市开州区临江镇参观了周氏冰薄月饼。周氏冰薄月饼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飘摇,在六代传人的接续努力下传统手工技艺未曾失传,反而在科技手段层数不穷的今天走出了开州,打开了数个邻近县城的市场——成为中秋月饼首选,更是远销到北京等一线城市。
从创业之初为了养家糊口的简单愿望,到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慢慢转变,实际上从微观的角度展现了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并开启了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蓝图;体现了普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奋斗历程。
8月9日,重庆市开州区临江镇,文化探寻实践团参观了非遗文化油纸扇。8月10日,重庆市开州区临江镇,文化探寻实践团参观“开州三绝”之一的香稠扇。中国传统工艺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开州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方,以其油纸扇和香绸扇闻名。为了更好地了解这古老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前往开州古城,采访了临江油纸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邓尊建和他的妻子朱红霞,以揭示临江油纸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邓尊建介绍了临江油纸扇的历史背景,他表示:“临江油纸扇起源于唐代,经过宋、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油纸扇和香绸扇两大流派。”他还强调,临江油纸扇在传承过程中融合了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的元素,成为了多元文化的代表。”临江油纸扇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当地文化的代表。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临江油纸扇,开州古城设立了扇艺工坊,供游客学习和参观。邓尊建表示:“通过亲自制作,游客能够更好地理解扇艺的精髓,传播这门古老的技艺。”
开州的油纸扇和香绸扇代表着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与邓尊建和他的妻子朱红霞的交流,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临江油纸扇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些传承人的分享,让我们更加珍视这门传统工艺,相信临江油纸扇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必将继续散发出独特的光彩。
8月11日,文化探寻实践团通过重庆市开州博物馆文物展品了解地方的文化发展。都说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他的过去,因为他的过去塑造了他,因为有那些过去,所以形成了现在的他。所以我们文化探寻小分队来到了开州博物馆。
在博物馆的长廊驻足观看,精妙绝伦的展品常常使人流连忘返。文物在历史的长河里保持缄默,却以这长久的存在与时间抗衡,书写着时代的故事,刻印着岁月的车轮。
认识一座城市,见证一种文明;了解一种文明,铭记一段历史。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那么博物馆便是凝聚着艺术的建筑屹立在城市的中心或一隅, 承载着城市的故事,文明的崛起,历史的变迁。
漫步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之后,没有任何人可以见证这一切的兴衰成败,唯独只有文物才能反映出真正的历史背影的映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于对这些文化遗产,历史文物的保护与收藏。尽管如此,还是有无数的,属于我国的历史文瑰宝流失在海外,不禁令人痛心,很多孤传文物只能在大英博物馆以及纽约博物馆才能看到属于我国的文物,不禁令人惋惜。
走在探访历史文化的道路上,这种透过历史文物穿过时空与历史的对话的感觉却是久久让人难以忘怀。博物馆的真正作用,我认为是引导我们感受文化的魅力,认识到我国传统化的灿烂成就,共同见证泱泱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底蕴。
8月12、13日,文化探寻实践团针对重庆市开州万州非遗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展线上线下调查问卷。绝大部分人认为传统文化有必要传承下去,收集的样本中,约56%不知道万开两地拥有的传统文化,32%知道一点,22%知道很多。大部分人对冰薄月饼和香绸扇,油纸扇不太了解。采访的人中46%是经常喝茶的,了解的茶限于常见的几种(如铁观音,绿茶等)。对于茶文化与茶道的学习,争议较多,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去学习,或者应该凭兴趣去学习,也有人认为这作为传统文化应该发扬光大。传统文化面临无人传承的境地,部分人认为没有必要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但大部分仍认为应该传承,需要手艺人,国家,年轻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推广,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学习等多方面进行。
问卷强调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和对自身文化内涵的保护继承,通过调研活动,认识到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见证和未来的基石。
8月14、15日,文化探寻实践团参观了龙珠茶茶山,茶室。龙珠茶作为国家非遗,历史悠久,成为本次传统文化探寻的重点。
重庆市开州区,位于秦巴山脉北纬33度黄金茶叶带,此地海拔800-1200米,群山环绕,云雾缭绕,雨水阳光充沛。
龙珠茶不是指外形似“珠”的珠形茶,而是因产地“龙珠”村而得名,龙珠茶为系列绿名茶。
龙珠茶产地气温适宜,雨水充足,空气湿度大,日照适中,漫射光多,雨热同季,土壤疏松,理化性状好, 具备茶树生长的优越自然环境条件,属茶树最佳适生区域。
正因为龙珠村得天独厚的生产环境能满足茶树生长发育对水、光、温度、空气、土壤等主要生态因子的要求,龙珠茶的优良 品质才得以传承。直到今天,龙珠村上千亩连片茶园,特别是村内被村民称为“茶岭大茶园”内的茶树生长十分旺盛,一片郁郁葱葱,茶芽密度大,产量高,品质特优。
龙珠茶原产地位于西北茶区的敦好镇,茶区山清水秀,绿树葱笼。整个西北茶区都生产龙珠茶,主要乡镇有:敦好、紫水、正坝、和谦、温泉、大进、梓潼、郭家、锦竹等,共有茶园1 170公顷,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一半多,整个茶区属农业经济区,工业落后,无任何工业污染,是一片难得的无公害茶叶生产区。
龙珠茶产区是渝东北最古老的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是地方群体品种,六十年代大发展也主要是采摘本地茶种。在群体品种中以鸡鸣卵叶茶所占面积最大,表现最好,成为主栽品种。
文化探寻实践团在开州龙珠茶基地的办公室,对就茶文化及传统文化相关问题向来自以色列国家的留学生Israel Meydad Ifunanya进行了提问,其耐心而高兴地一一做出了解答。
在中国生活的这几年,Israel Meydad Ifunanya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开始初来中国时,基本一点不懂茶的分类,只知道简单的红茶绿茶,到现在进行多年实践项目后,已经能够区分茶的类别了。就采访中Israel Meydad Ifunanya也对我们简单介绍了“6+1”类的茶叶分类:
1. 绿茶-不发酵茶,代表茶有龙井、碧螺春
2. 白茶-轻微发酵茶,代表茶:白毫银针
3. 黄茶-轻微发酵茶,代表茶:湖南岳阳君山银针、北港毛尖
4. 青茶-半发酵茶,代表茶:闽北乌龙、武夷岩茶
5. 红茶-全发酵茶,代表茶:正山小种、滇红
6. 黑茶-后发酵茶,代表茶:湖南安化黑茶;湖北老青茶
7. 再加工类茶,如花茶,紧压茶等需要对茶叶进行再次工艺都归于此类。
唐人写的著名的七碗茶诗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万壮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眼徐徐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中国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别强,表现为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
茶,穿越历史亦跨越国界。习总书记多次以茶为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茶会友,在轻松雅致的氛围中共话情谊,以茶论道,生动阐释中国主张。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饮茶,同时中国茶叶所发展出来的茶事茶道茶艺,流传到了各个国家地区,茶成为了世界的饮品,亦包容了世界的文化,茶见证了文明的发展也是文明的一部分。
8月17日,文化探寻实践团于开州区开展重庆方言的调研。外地人来重庆,不仅在重庆这座山城里迷了路,还被重庆话里的“言子”绕晕。有人说重庆方言是最有个性的方言,简单明了的两三个字句,或戏谑吐槽针针见血,或形象生动还能卖萌……
选取重庆方言中的四个“言子”,来解读重庆人。这几个言子广泛应用存在现代重庆人的生活中,它们不仅仅是方言,更多地包含了重庆人的喜怒哀乐、情感和性格,读懂了他们,可能就能读懂这座城和这里的人。
“耙耳朵”:灰太狼形象发源地
重庆因“四大火炉”城市之一闻名天下,重庆盛产美女世人皆知,重庆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爷们大多是“粑耳朵”。“粑耳朵”中的“粑”在重庆是柔软的意思,“耳朵”就是我们的听觉器官,“粑耳朵”的字面理解就是柔软耳朵的意思。在现实生活中“粑耳朵”就是耳根子软、怕老婆、“妻管严”、“惧内”、“气管炎”,甚至有被老婆经常揪提耳朵的意思。
“耙耳朵”男人要唯老婆的话是从,不跟老婆顶嘴,且要上得厅堂下的厨房,“粑耳朵”团队还有一句名言是“老婆是用来疼的”。
重庆男人这种“耙耳朵”曾一度在微博或者论坛上引起热烈的讨论,北方地区的男人从出生就带着大男子主义,觉得这种“耙耳朵”是给男人脸上抹黑,在北方人看来,男人就应该是一家之主,怎么可能会怕老婆。但重庆男人却乐于接受“耙耳朵”这个称呼,他们认为“耙耳朵”不是一个贬义词,但倒乐于接受“耙耳朵”这个称呼,重庆男人笑着调侃,这一称呼既没有让自己少块肉,还有效地调节了家庭关系,何乐不为呢? “
打望”:外地人羡慕的闲情逸致
“打望”的字面意思是打量着观望,实际生活中则变为掂量着观望。
重庆人爱打望,打望大街小巷,打望山山水水,打望风土人情,真可谓一“望”打尽天下之美色,“打望”也同“重庆风情”名扬天下。
棒棒“:特殊地形下兴起的特殊群体
“棒棒”既是一句重庆方言,也是重庆一个特有的群体。“棒棒”是指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靠一根扁担和肩膀生存的人,“棒棒”特指他们手中缠着麻绳的扁担。他们三五成群,穿着简单、朴素,游走在山城的大街小巷,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山城重庆这个上坡下坎的城市,使得搬运东西成为了一个难题,于是特殊的地形也造就了“棒棒”这个特殊的群体,继而发名了“棒棒”这个词。就有了一部分农村进城务工者,他们专门提供搬运物品的体力劳动,大到家具、电器,小到购买生活物品。如果因东西重,不想自己动手搬,叫一声“棒棒”,立即有人应声而到,“棒棒”这个方言也就随之产生了。叫了“棒棒”价钱也是随口喊,三言两句便将价钱敲定,货主在前面打甩手,棒棒扛起货物紧相随。
在重庆,大家也不怕棒棒把东西拐走,“棒棒”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有着自己的职业道德,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所需,性格也直爽,价钱随意,不会坐地起价。正因为“棒棒”这一群体的坚持和坚守,才让“棒棒”这个群体成为“棒棒精神”创造者,从而也赋予了方言“棒棒”新的时代内涵。
“哦豁“:山城水土下的豪爽
“哦豁”本意是惋惜或者遗憾的意思。这个词最常出现在人们做事没有成功或是对某事表现出遗憾时,他人调侃与自己调侃都适用。
比如家里停电了,一句“哦豁,糟了噻”,缓解了气愤的情绪,从而使情绪变得平和。再比如和朋友聚会时,朋友苦恼地说着今天打麻将输了多少钱,另一个朋友接一句“哦豁,看嘛,叫你别去你要去,该”,可能这句话在别人眼里会让人气愤,但在重庆人眼中,不存在生气,且因为这句话,让人一下从输了钱的情绪中带出来,变得豁达,转身又与朋友嘻嘻哈哈玩去了。
“哦豁”这词,不是重庆这座城的专属,但却在重庆这个城市中被人反复使用,久而久之,也形成了重庆人独特的豁达与豪爽性格。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方言,传承数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方言,对于漂泊他乡的游子而言更是一一种乡愁,听到乡音就像回到故乡。
近年来,重庆方言凭借自身的魅力,以“短视频”、“情景剧”等方式在网络上频频出圈,受到了大家的喜爱,也让更多人关注到方言及其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总之,非遗文化的传承是一项重要的文化责任。重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一种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期待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传承这种非遗文化,让传统艺术品继续发扬光大,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57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