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是生活的缩影,既凝结了创作者的智慧,也彰显了使用者的人生态度。传承千年,中华民族对器物的痴迷从未减弱。建水紫陶,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文气,是建水紫陶的特点,也是建水人和建水这座古城共有的气质。从城,到人,再到手中器皿,一脉相承。
紫陶,见证了建水古城的光阴变幻,陪伴了建水人的日夜更迭,是这座城和城中人的气韵凝结;而这座城和城里世世代代的人们,也同样孕育和守护着紫陶之魂。这是对传统手工艺的一种尊重和崇拜,也是对文化延续的一种坚持和亘古定律。
7月14日,长安大学赴云南红河“边疆民族团结行,实践探索共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云南红河州建水县开展紫陶专题活动,我们循光而至,扣响非遗传承人的大门,与建水紫陶展开了一场上溯千年的对话。
当我们走进这座有着“滇南邹鲁”美誉的历史名城,还能找到过往时光的印迹。而穿过悠悠岁月的,除了古老建筑,还有融入建水人生活里的一瓶一罐一锅一壶。陶,自3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起,就留痕于这片土地,几经更迭,在建水人的手中再次熠熠生辉。
“紫陶是所有制陶工艺里面最复杂的。”紫陶技艺非遗传承人杨梅老师告诉我们,“有句古话说,过手七十二道,方可成器,而紫陶的制作要经过一百零八道,才能成为一件艺术品。”
“紫陶是所有陶里面最细腻的,材质决定了艺术表现力,紫陶想表达的是更文人式的内涵。”以陶为纸,在紫陶这样细腻的底板上,去承载一种文化之韵,表达一种画境之美,何处下笔,怎么书写,如何取舍,或繁或简,都是学问。
想要把一件陶器做得兼具文化性、传承性和时代性,同时表达出更强的艺术性,画龙点睛的还在于烧制。柴烧的变化性,辅以匠人千锤百炼的手艺,才能让紫陶生长出别具一格的灵韵之美。
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实践了拉胚和泥塑的过程,通过这份难得的经历,切身体会到制陶工艺的精细与复杂,也深刻感受到紫陶的历史精神文化与内涵,让我们此次的实践之行品味紫陶之美,感受匠人之魂,以千年紫陶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运用社交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为宣传非遗文化、为弘扬紫陶文化尽一份力。
紫陶,见证了建水古城的光阴变幻,陪伴了建水人的日夜更迭,是这座城和城中人的气韵凝结;而这座城和城里世世代代的人们,也同样孕育和守护着紫陶之魂。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57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