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7日,东北大学材料学院赴辽宁庄河实践团前往辽宁省大连市,了解红沿河核电站的发展沿革,看智慧电网如何造福当地百姓生活。
图1:材料学院赴辽宁庄河社会实践团走访红沿河核电站成员合影:材料(中法)2203班王宇航(左)、王泽宇(中)、王泽蕊(右)
经过为期三天的实地走访调查,本团队深切感受到了辽宁省在能源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认识到能源作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国计民生与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图2:工作人员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核电站园区规划
红沿河核电站共拥有六座压水反应堆,其中一期工程的四台机组为第二代+核反应堆CPR-1000,于2016年9月全面建成;二期工程的两台机组为第三代核反应堆ACPR-1000,由中国广核集团基于CPR-1000改进而来。2022年6月,六台机组全面投产。红沿河核电站总装机容量超过671万千瓦,是东北地区首座核电站,也是我国目前在运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6台机组年度发电量可达480亿千瓦时,约占辽宁省全社会用电量的20%,与同等规模燃煤电厂相比,等效于减少标煤消耗约145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993万吨,相当于种植10.8万公顷森林。
发展核能是我国能源向低碳化、清洁化转型的重要选项,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地位。红沿河核电站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规划到如今的全面投产,已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为中国的清洁能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图3:工作人员向实践团成员科普核电知识
创新推动核能技术的进步,解决核电发展中的挑战,实现核能在可持续能源体系中的更大贡献。沿海地区淡水资源不足,是核电站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将高产能的核电站与高能耗的海水淡化技术结合起来, 不仅能够解决核电站的用水问题, 也能大大提高核能的利用效率。红沿河核电站是我国核电系统投运海水淡化装置的第一个示范性工程,在国内首次采用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技术,成功地解决了核电站建设和运行期间的淡水资源问题。在安全稳定提供清洁电力的同时,红沿河核电站不断拓宽核能应用边界,积极推进周边社区的核能供暖项目。2022年11月1日,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暖示范项目正式投运供热,该项目是东北地区首个核能供暖项目,覆盖大连市瓦房店红沿河镇, 规划供热面积24.24万平方米,最大供热负荷为12.77兆瓦,利用红沿河核电站汽轮机抽汽作为热源,替代红沿河镇原有的12个燃煤锅炉房,实现红沿河镇清洁供暖,惠及当地近两万居民。 预计该项目每年将减少耗煤量1.2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万吨、烟尘200余吨、二氧化硫60余吨、氮氧化物80余吨,环保效益显著。
图4:工作人员向实践团成员介绍设备的使用方法
核能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应用在能源领域,还将在科学研究、医学诊断、工业等领域产生影响,推动科技创新。同时,发展核能过程中培养的大量专业人才,更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教育和培训发展,提高国家的技术水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63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