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的一种传统的曲艺形式,元曲曲牌中的“南京调”是白局的古腔本调,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白局起源于南京地区,并在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它的演进历程可以追溯到元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南京白局形成于元朝末期的云锦织机房,盛衰随着南京织锦业的发展变化而起落,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说的是最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话,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揉进了南京秦淮歌妓弹唱的曲调,因其曲种收调众多,唱腔丰富多彩,所以又有“百曲”之称。南京白局属于联曲体说唱艺术,白局曲牌大多来自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富有江南特色;白局的伴奏多采用江南丝竹乐器,如二胡、琵琶、三弦、竹笛等,再配上板鼓、碟盘、酒盅等特色打击道具,表演起来十分生动有趣。南京白局表演一般一至二人,多至三五人,表演内容涉及金陵美景,秦淮美食,历史传说,节庆民俗,方言俚语等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金陵地方特色,被誉为“南京民间文化百科全书”。其对于研究南京方言、人文风俗有很高的历史贡献。2007年南京白局被列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南京白局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了解南京白局的发展历程和演进现状,“百曲华韵”社会实践小组特赴南京秦淮非遗馆进行调查研究。“白局”一词,顾名思义,是因演唱者不收取报酬而“白唱一局”,因而得名“白局”;又因其发源于南京,故名“南京白局”。关于南京白局的渊源及形成有多种说法,可谓是众说纷纭,大致可归并为“机房生成说”、“织工擅唱说”和“青曲别种说”三种。但经过我们小组的调查研究后,我们认为最为可信的还是“机房生成说”。相传在清乾、嘉年间,南京白局诞生于南京的织锦行业。由于织锦工人常年十分辛苦地劳作,一种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便应运而生,这也就是南京白局的雏形。
有关当时织锦工人辛勤劳作的场景,在明代陈大声的《滑稽余韵》中对此描写的十分生动:“双臀坐不安,两脚蹬不败。半身人地牢,间口床萃饭。逢节暂松闲,折耗要赔还。经络常通夜,抛梭直到晚。将一样花板,出一阵嫂酸汗,熬一盏油干,闭一回磕睡眼。”由此可见,繁重的织锦劳作,恶劣的工作环境,工人们在织锦过程中,上、下手对唱、赛歌,或即兴创作顺口溜,以便松弛自己紧张的情绪。其所用的曲调大多是当时流行于民间的俗曲,所唱内容五花八门,想唱什么就唱什么,这其中有一部分带有色情成分,老板也不过问。在所唱曲日中有不少是反映织锦生产、织锦工人及城市民众生活内容的,譬如《云锦诀》《机房苦》《采芦篙》等等。
南京白局的盛衰发展与南京的社会发展与变革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最早期的南京白局是在明代宫廷中演出的宫廷娱乐节目,主要以歌唱和说白的形式表演。随着时间的推移,南京白局逐渐流传到民间,并在南京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20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南京白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一度面临着流传不广、观众缺失等问题。然而,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推广,南京白局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和发展。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小组深感南京白局是一种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作为南京地区的地方戏曲,它传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现了民间智慧和情感。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小组更加热爱传统文化,也使我们小组更加珍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对南京白局这一传统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们凝聚了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唱响传统文化传承之音,希望南京白局能在未来继续传承发展,为世人展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认同并传承以南京白局为代表的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64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