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乌鲁木齐9月3日电(通讯员 宋嘉仪 何书畅 宋雨涵)为探访新疆馕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助力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8月3日,西南财经大学馕行天下实践队前往新疆乌鲁木齐市馕文化产业园,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与负责人、少数民族员工交流产业现状,亲自动手制作馕饼,体验直播带货,对当地馕文化产业促进脱贫攻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实践中总结乡村振兴经验,切实发挥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作用。
传承之光,馕艺谱华章
新疆地区历史上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中介,文化的交流渗透交融,造就了新疆餐饮文化独具一格、多元荟萃的特征,馕文化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走进乌鲁木齐馕产业文化园区,实践队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欣赏了丰富多样的馕文化艺术品、相关历史文物,以及维吾尔族色彩艳丽的茶碗,干果等具有民族风情的展品。“从古代的胡饼,到今天的核桃馕、玫瑰馕、巴旦木馕、芝麻馕,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以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讲解员一语道出馕在新疆各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展品,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馕文化的丰富内涵,传承和发展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实践队员在负责人的带领下进入生产车间,学习揉面,印花,烤制,亲手制作出一张张香喷喷的馕饼,通过亲身体验,深入了解新疆馕文化。
图为实践队在车间学习馕的制作过程。通讯员 林莹 摄
致富新法宝,馕饼托民生
在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的过程中,馕这个新疆人餐桌上常见的食品,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实践队员与园区负责人进行深入访谈,负责人介绍,馕文化产业园不断创新营销模式,改变了过去以馕坑为单元分散售卖的历史,采用“电商+实体”销售模式,建立线上线下全方位营销体系,不但让新疆的馕产品遍布各大超市及蔬菜直销点,更让新疆味道香飘全国乃至世界。
实践队员走进产业园的主播孵化基地,了解到产业园利用网络新平台进行亲民销售,同时设有专门的运营团队负责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线上管理。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实践队员学习了直播脚本制作流程,麦克风、补光灯等设备的使用方法;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各类馕产品和奶制品,展示新疆农产品的独特性和特色;与观众互动,分享不同种类的馕的口感和食用方法;通过抽奖等方式增加观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直播结束后,实践队员对直播效果进行评估,分析直播中的不足,总结改进建议。直播基地的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介绍:“我们曾经直播带货一小时,就卖出了三千多件”。实践队员深入认识到创新营销方式带给产业园的发展机遇。
图为实践队员与主播孵化基地工作人员进行访谈。通讯员 铁鲁木杰 摄
携手齐心,馕生团结花
实践队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全面了解馕产业园助力脱贫攻坚的举措。其中,实践队员共收回20份有效问卷,内容涉及员工基本信息,经济生活改善情况,产业园发展建议等;分别与产业园负责人和少数民族员工进行深入访谈。负责人介绍:“我们这里很多打馕工厂雇佣的工人都是南疆和田、喀什地区的一些不太熟悉汉语的少数民族工人。他们可能在南疆地区很难就业,但馕产业园会给他们提供住宿,为家庭提供夫妻宿舍,落实子女教育问题,夫妻二人一个月甚至可以拿到上万的工资。”对此,园区内的工人也深表感激。制馕工人艾比布拉表示:“我的汉语说得不好,但是馕园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工作,现在有了手艺,收入也特别稳定。” 在走访调查中,实践队员感受到产业园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暖氛围。
图为实践队员调研少数民族员工脱贫后的生活状况。通讯员 林莹 摄
此次调研活动顺利结束,通过分析问卷数据,实践队员发现,馕文化产业园不仅传承了制馕工艺,解决了周边群众的工作需求,为市民朋友提供了了解馕艺文化的窗口,更培养了老百姓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加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成为市民家门口的“梦工厂”,进一步推进了地区的团结和谐发展。实践队员何书畅说:“此次调研活动我对馕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我将利用这次宝贵的经验,继续为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与负责人交流园区乡村振兴举措。通讯员 林莹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65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