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来自河海大学的“以红溯源”江苏“大思政课”资源调研实践团前往常州三杰纪念馆进行调研学习,对宣教研究科科长唐茹玉进行深度采访,探讨在江苏省“大思政课”背景下,优质红色资源的建设推广路线,以及馆校合作助力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创新的发展方向。
“大一参观纪念馆时,当时的设施还比较老旧,现在馆内的数字智能设施简直让人应接不暇。”甫一进入常州三杰纪念馆,实践团成员于恬烨便对馆内变化发出慨叹。
在一名普通大学生短短三年的见证里,常州三杰纪念馆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毋庸置疑归功于纪念馆近年来对红色资源的资金投入、形式创新。唐茹玉介绍道,纪念馆除了注重馆内设施的提升改造外,还以教育活动的创新发展为依托推出众多品牌活动、游学路线,开展跨越时空的沉浸互动式讲解。
实践团成员实际体验了全方位贯穿三馆游览路程的馆内游学路线,感触良多。有别于平常的普通讲解,常州三杰纪念馆游学路线将讲解和沉浸式演出之类的互动体验与瞿秋白等人的诗词、手作等作品结合,通过多样教育方式的融合让整个展览过程变得生动,不再只是单纯的史料陈列,从而丰富游客体验,获得不错反响。
“这种形式很生动,小孩子也很容易沉下心学习参观,在潜移默化中让杰出先贤的精神意志影响他们幼小的心灵。”一位带领孩子的母亲真诚热情地和实践团分享道,自己每年都会抽时间带孩子来馆内一同参观学习。实践团注意到,像这样的亲子组合并不少见,现场的游客中有不少都是带着红领巾的小朋友,他们稚嫩的脸上不乏沉浸体验后的若有所思。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馆方人员采访
对于品牌活动,实践团在畅想的同时,也提出一些疑问,唐茹玉都给予悉心回答。据实践团了解到,常州三杰纪念馆从2021年开创《又见少年阿霜》演出,进行第一次尝试后,陆续开发了《革命的熔炉》《绝不出卖灵魂》等几个短剧,不断对剧本进行提升、打磨、再创作,这些在瞿秋白纪念馆小剧场演出的剧目,以带入式情景、多感官包围、互动叙事手法等演出方式,突破了传统的观众与演员的观演关系,每次展演都让前来参观的市民游客梦回百年,获得一场难忘的视听盛宴。
“我们后期开发的短剧台词都比较短小精悍,大多展现了家常场景,可以直接将革命烈士瞿秋白的一生同我们的现实生活建立链接。我们倾尽全力是想让游览者感受到,无论是瞿秋白,或是章太炎,他们确实都是做出卓著贡献的、拥有钢铁意志的人,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希望可以让大家走近他们、感受他们。”谈到创立品牌活动的初衷,唐茹玉动情地说道。
纪念馆工作人员通过不断尝试、非凡努力、模式创新等举措进一步擦亮“常州三杰”这张城市名片,让红色文化在这片土地愈发熠熠生辉。
图为瞿秋白烈士语录
“剧本杀形式是适应年轻人的有效形式,但是可能与纪念馆的定位和意义存在矛盾,不过这种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在实践团成员提出以剧本杀形式融合展览,从而增强纪念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后,唐茹玉科长深思道。
唐茹玉认为,纪念馆开展剧本杀新形式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阻力。第一,常州三杰纪念馆致力于用真实的历史展开教育,而剧本杀本质上一个是再创的小说剧本,可能拥有的非真实的内容,这便存在真实与非真实的矛盾。第二,剧本杀的特性是同时游玩的观众数量少,想拥有广泛影响力具备一定难度。但同时,唐茹玉也对与高校达成合作,将学生创作的剧本杀剧本转换为情景剧展演表现出十足期待与诚意,期望以常州三杰与新思想中一脉相承的内容为主线,以大学生穿越时空、古今对话为情景创作新的品牌活动,让文字变成现实,加强馆校合作,启发观众珍惜幸福生活,坚定红色信仰。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瞿秋白纪念馆的合照
结束了调研采访活动,本次实践所见所得激励实践团成员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人生选择和现实行动中,为江苏省大思政课建设尽己所能建言献策,为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专业知识,为红色文化传播贡献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69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