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但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干旱威胁着北方的用水安全。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由于长期缺水,黄淮河流域饮水困难、经济社会发展受限、地下水超采、生态恶化,水污染严重。近年来,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成为关键。早些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就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南水北调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引导着人们关注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保护。为了深入了解南水北调精神并为水资源调配贡献力量,河南工业大学控水迁徙队大二在读学生积极参与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安排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社区服务等方式,加深对南水北调的理解,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活动组织者精心策划以确保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具有实际意义。
8月4日,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背景了解。通过专家讲座和相关资料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背景和目标。这使得我们对南水北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8月5日小组成员抵达南阳淅川渠首镇并在渠首进行了实地调研。我们首先前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南阳市淅川县渠首镇的展览馆,深入了解工程的规模、技术和进展情况。随后参观了淅川移民展览馆,并在结束参观后采访了一些工程参与者与当地亲历者,了解他们的付出和奉献精神。通过实地调研,我们亲身感受到南水北调工程对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工程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8月6日结束本次社会实践后,各小队成员家乡的居民传达南水北调精神,提高他们的水资源意识和节水意识。
宏伟构想
1952年10月,一代伟人毛主席视察黄河,在听取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关于引江济黄设想的汇报后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第一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
1953年2月,毛泽东在“长江号”军舰上又一次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给北方一点?”从此,伟人的构想便拉开了南水北调工程序幕…
2009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运筹帷幄、科技工作者科研攻关、广大移民舍小家为大家顾全大局,使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中线工程于2014年10月胜利完工,具备通水条件。在南水北调的运筹和实施过程中,党和人民群众一起,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光辉篇章。
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规划东、中、西三线工程,干线总长度4350公里,工程总投资约5000亿元,预计2050年完成,建成后将形成中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体系,实现年调水量448亿立方米,惠及中国北方4.4亿人口。中线一期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线开挖渠道,经唐白河流域西部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李村附近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输水干线全长1432公里。分两期实施,先期实施中线一期工程,多年平均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向华北平原北京、天津在内的19个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县级市)提供生活、工业用水,兼顾农业用水。
中线总干渠特点是规模大,渠线长,建筑物样式多,交叉建筑物多,总干渠呈南高北低之势,具有自流输水和供水的优越条件。以明渠输水方式为主,局部采用管涵过水。渠首设计流量350秒立方米,加大流量420秒立方米。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完建后,坝顶高程由162米增加到176.6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抬高至170米,可相应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混凝土大坝加高中,由于新老混凝土弹性模量差异,在内外部温差的作用下,对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和坝体应力产生不利影响。在不影响大坝正常运行情况下,完成混凝土大坝裂缝检查、修补和大坝加高,其建设难度在大坝加高史上可谓世界之最。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线开挖渠道,经唐白河流域西部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李村附近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输水干线全长1432公里。规划分两期实施,先期实施中线一期工程,多年平均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向华北平原北京、天津在内的19个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县级市)提供生活、工业用水,兼顾农业用水。
中线总干渠特点是规模大,渠线长,建筑物样式多,交叉建筑物多,总干渠呈南高北低之势,具有自流输水和供水的优越条件。以明渠输水方式为主,局部采用管涵过水。渠首设计流量350秒立方米,加大流量420秒立方米。
大爱无疆
移民,在历史上总是那么沉重的的字眼,让人联想起走西口、闯关东这些苍凉的话语。但40万渐川儿女,却为了支持南水北调工程,为了让北方的人民能喝上这一江清水而做出了“舎小家,为国家”的重大抉择——移民搬迁。
作为水源核心区和渠首所在地的河南省南阳市浙川县,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这里曾是人间乐土,但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淅川大移民,让这里的土地和人们饱受心酸,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和沉重的人口代价。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40万浙川儿女,历经痛苦、远赴他乡,但他们并不后悔,为了滋润北国的大地,他们心甘情愿。他们,用深明大义莫定了南水北调千秋大业的牢固基石;他们,用无私奉献书写了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
根据国务院的总体安排,从2009年开始到2013年的五年时间内,丹江口水库移民要全部动迁完毕。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移民安置工作“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阳市委、市政府积极部署,淅川县县委、县政府精心组织,各移民乡镇党员干部群众与时间赛跑,同困难抗争,实现了16.5万移民安全、顺利、和谐搬迁,兑现了“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物品不少、不损、不坏一件”的承诺。
2012年3月,随着最后一批淅川县人迁移至许昌县榆林乡姬家营移民新村,伟大壮观的全民迁移胜利完成。这其中的艰辛与困难难以三言两语阐述清楚,只能说心灵被一次又一次震撼着。
人民公仆
移民工作难,移民工作苦,在短暂而又漫长的三年中,移民干部夜以继日的拼搏着,奉献着,他们付出的艰辛劳苦,谁也说不清楚,但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在整个移民搬迁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移民重大伤亡事件,但却有300多名干部晕倒在搬迁现场,100多名干部因公负伤,12名干部永远的合上眼睛……
实践感悟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胜利完咸,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协同作战的优越性,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描绘了一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画卷,唱响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弘扬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时代风尚!
南水北调工程的胜利完成,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信祖国必定强盛!
南水北调工程,既是祖国建设的巨大物质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南水北调精神。这种精神,进一步铸就了万古不朽的中华魂,激励着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南水北调精神的理解,还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南水北调工程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这使我们更加珍惜水资源,更加关注环境保护。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为水资源调配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相信,只有通过广大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可持续利用。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这一事业中,共同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70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