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革命路,弘扬将军县红色精神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习总书记
现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安徽六安金寨将军县的面貌逐渐走进很多人的眼中。也有很多人或受对金寨文化有误解的人影响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精神内涵。为了更好的传承这份文化我们选择实地调研,以采访调查和做笔录为主要手段。深挖每一处史实。在居民的问卷中和网上阅读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金寨作为将军大县,先后有十多万金寨儿女投身革命,绝大多数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已被追认在册的革命烈士占全国在册革命烈士总数的五十分之一,有着坚贞忠诚、牺牲奉献、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
我们电气学院响应学子三下乡的号召,以一个寝室为单位(人员组成为 葛成浩 李金强 李辉 李运琪 王鑫杰 陈舜礼)于6月27日以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为起点,一步步溯源而上,亲身实地调研了天堂寨镇刘邓大军前方指挥部纪念馆、李华堂纪念墓。以“探寻红色根源、吸收红色文化、领悟红色精神”为目标,挺进红色大别山,再走心中革命路。
首先我们来到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全览革命的历史。实践队员们前往金寨县,并决定把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作为我们追忆刘邓大军的英雄过往的第一站,通过那历史博物馆的一字一画来感悟先辈们的艰辛和学习并弘扬革命精神。因为互联网时代具有时效性,很多人就在网上而没有亲身来到金寨,自然不能很好地了解革命文化。以金寨革命博物馆作为首要调研参观对象,就是想借此来更好的学习参观文化,准确的弘扬传承。坐落在梅山镇红军村,建于1983年。 前有广场假山,后有回廊庭院,松柏掩映,花草扶疏。 馆内分为序厅、革命历史陈列厅、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厅和将军馆,陈列以实物为主,共陈列文物400余件,图片、绘图和图表120余幅,大型雕塑4座,再现了“将军摇篮”金寨县1921——1949年革命斗争的历史。我们通过参观馆内陈列的文物,体会到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所走过的艰苦曲折的道路。我们通过听讲解员讲述的那段历史,心中肃然起敬。为了掩护队友而将自己的孩子永远的沉睡在自己的怀抱的革命战士;为了早日挺进大别山而日以继日前行的共产党人;心系群众而绝不要百姓一钱一粮的优良作风……天若有情天有泪,人更有情情最真。先烈遗愿志铭,革命精神志承。
踏足前辈们的足迹,我们踩着先辈们为我们踏平的道路一直前行至此,未来的路途依旧充满荆棘,仰望天宇,时间更显幽䆳;俯身耕耘,未来无限可期。秉先辈之遗志,奏未来之华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不仅仅有留名流千史的丰功伟绩,更是像一座灯塔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时代不会眷顾堕落者,懈怠者,无为者;它只眷顾奋斗者,拼搏着,无畏者。”无数革命党人做自我本分的事,每个中国人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砥砺前行终会实现梦想,而无数中国人的梦想也就汇聚成伟大的中国梦。这就是我们青年应当承担的责任。传承金寨革命精神,更好的让外面的人了解并且准确的知晓,信服,最终把先辈遗留下的精神融入到做人做事,我们青年当义不容辞!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位于金寨县天堂寨镇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探究当年刘邓大军在如此艰苦卓绝的环境带领一批不怕苦不怕难的将士跃进大别山,并利用走访调查当地居民和填写问卷的方式再现当年情景,体会其中所涌现的精神,将其带入大众视野,深入挖掘其中革命光辉历史,弘扬灿烂精神。在当地居民和网上阅读资料我们了解到。当年12月30日,将前方指挥所设在下楼房的周宅。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党中央深入敌人后方,牵制敌军主力的目的,为我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刘邓大军在金寨的日日夜夜,积极组织宣传群众,建立地方政权,留下了众多具有纪念意义的史实和革命遗址。为再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光辉历史和艰苦历程,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使之与天堂寨绿色资源相呼应,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经六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天堂寨易地重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项目的选址在与旧址地理环境相似的景区大门500米处,与建成的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隔路相望、相互呼应。现在遗部旧址已经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作为弘扬宣传革命精神有力的历史文化风景。以遗址为教材,对于加强群众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同时高标准,高起点建立遗址景点,积极推动红色旅游,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实践队员于6月28日上午参观刘邓大军前方指挥部遗址,再现当年情景抚古思今,弘扬革命精神。实践队员们以亲身再看遗迹的形式思绪以前,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顽强拼搏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任务。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更当弘扬学习,认真了解这项历史伟大战略措施,领悟其精神将其发扬光大,让红色文化更加融入其他,让精神广为人传。
参观后我们还了解到旧址有一道“老乡不在家,进门就犯法”的一道革命遗迹。故事就是刘邓大军来了天堂寨嘛,然后当时就是条件特别艰苦,特别穷困潦倒,没有什么吃的,资源比较紧张,但是当时军令是不拿百姓一分一毫,然后但是当时就是士兵也很缺少,特别缺人力。但是有两个士兵冲进了老百姓家,虽然老百姓是自愿的,然后给他了一点食物,毕竟军法如山,在当时那么人力物力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还是被拉出去枪毙了,体现了军令如山和共产党严谨的行军风格和为民思想。现在这道门还是存在,但很少有人会碰这扇门,只是远远的观望,更好的缅怀先烈,纪念革命精神。当时我们去还碰巧风吹动了这扇门,在当地居民的指导下我们心怀崇敬还特意去为这扇门给合上。
最后在各地访问调查我们在居民的帮助下还了解到有一座名垂青史的烈士墓。为了更好的将其中小事展现,我们于6月28日下午不顾交通不便,徒步上四十里为去看一眼当年的烈士长眠之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在那遥远的大山深处,有一群不曾屈服,忠党爱民的红军烈士,他们长眠在那里,但是他们的英勇事迹却在人民心中长存。
我们向居民了解其中的故事。李华堂烈士是在刘邓大军撤离大别山时,在敌人的一次偷袭中不幸被俘,后敌人严刑拷打,逼他说出同志们的位置,李华堂守口如瓶,视死如归,最终被敌人残忍的杀害了。在李华堂烈士牺牲后,两畈区群众对他的感情非常深厚,不顾当时国民党的严重逮捕违禁共党分子。趁夜冒着生命危险,在黑夜里将李华堂和6名战士的尸体掩埋在一个叫凉水井的半山坡上。这不正体现了共产主义深入民心,军民鱼水情深的革命面貌,这种无论是李华堂烈士坚韧不屈还是民众心向党都值得我们崇敬,缅怀。
互联网的快捷使得很多鲜为人知的光荣事业走进大众视野,但在这同时我们更要注重这其中的真实和准确。总结看来我们这次真的不虚此行。虽然我们有过困难,但想到先烈们在风火岁月用青春、热血、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更加热爱这片土地;要以史为鉴,警钟长鸣,不忘国耻。先烈们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开拓了革命新局面,建国后经过改革、建设,综合国力得到明显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差距就是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要永远跟党走,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要正视现在,学好本领,准备将来接受祖国的挑选。广大青少年应该把爱国之心化作报国之志,当好接班人,传承红色传统,实现伟大复兴。让我们拒绝以为的道听途说,亲身体会才能更好的缅怀发扬先烈精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70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