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____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智能感知工程 刁治民 229064414
[摘要]本文阐述了五河县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状况,探讨了我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改善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社会实践;农民工子女;教育
一、前言
决定要进行社会调查已经是五月底了,离最后提交实践策划的时间已不多了。我们开始募集队员,并为确定实践主题四处奔波忙碌。经过不懈努力,主题在历经多次激烈讨论之后也尘埃落定——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虽然我们对这一领域比较陌生,但通过大量查阅资料,逐渐了解到尽管“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的根本社会问题,人们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注也是近期才开始的。有些权威性报刊曾报道,农民工子女问题尤其是他们的教育问题是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是一批值得关注的特殊人群,人口数量多,经济条件差,加之备受社会的漠视甚至歧视,心理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缺陷;与此同时,由于主客观方面众多的消极影响,他们的未来也颇令人担忧。看来我们此次的主要任务是去了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去亲身体会他们学习生活的酸甜苦辣,去发掘问题的根源所在。既然是社会调查,当然是要到社会中去,到大街小巷农民工的聚居区和他们子女在读的学校去啦。
二、理论准备
正式出发前所参阅的书籍:《人权宣言》、《中国的社会阶层》、《农民工问题》、《我国的人权》.(包括查阅电子书籍,咨询本校资深社会学教授等)
三、调查现状
校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要家长、孩子和社会配合学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1.五河一中:七月八日上午九点,我们一行人按计划来到电话预约过的五河一中,就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对学校老师进行了采访,这些问题主要涉及的方面有:该校是否将随父母进城读书的农民工子女进行单独分班;校园是否存在对农民工子女明显的歧视现象;农民工子女跟城市孩子相比有何不同;农民工子女是否有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是否有自卑感;老师同他们是否有融洽的沟通等等。由于五河一中是一所农民工子弟比较多的中学,因此其调查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几位老师很认真地逐一回答了我们的问题。根据她们的回答我们得以了解到:五河一中没有将农民工子女单独分班,主要是考虑到他们较城里孩子更为敏感,并且普遍带有自卑感。他们有着几项共同的特点,即胆小内向,上课爱开小差,不喜欢主动举手发言,不主动问问题,更不愿主动与老师沟通,对自己缺乏信心。他们与城市孩子的最大区别当数基础了——农民工子女的基础知识储备普遍比较薄弱,当然也不排除少数特别优秀的。当然,这不全是他们的错。这一堪忧的现状是与他们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四处辗转飘泊的童年生活分不开的。大部分农民工只是希望子女学得一技之长将来好自谋生路,对孩子并无太高期望,因而平时多为家里的物质生活奔忙,根本无暇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一些意志力不够坚强的农村孩子一方面少了父母的管束,一方面受到城市光怪陆离环境的百般诱惑,再加上自身基础差跟不上,如不及时引导很快便会坠入自暴自弃的深渊。只有少数特别有自制力的孩子会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加上他们本身具备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优点,稍加努力便能跻身“尖子生”的行列。值得一提的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民工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城里孩子要强很多。由于家庭环境的关系,有些学生甚至一边帮家里卖菜一边学习。
采访行将结束时,老师们在我们的请求下表达了一些自己的心声。她们表示:既然农民工的孩子错过了打基础的最佳时机,我们就应该在初中阶段尽全力为他们补上。另外,希望学校和社会方面多多关注他们的成长,适当多给他们一些优惠政策。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要在城市里立足谋生真的是挺不容易的,这也是为什么五河一中全免了他们的借读费用——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穷了他们的前途。最后希望家长们不要重男轻女。有些来自农村家庭的女生实在可怜,被繁重的家务累得考试都能趴在桌上睡着了。女孩跟男孩是平等的,她们也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加在她们肩上的担子超过了她们承受的限度会直接影响她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是万万不可取的。
2.五河三中: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又陆续去了很多地方,现场采访,问卷调查,录音拍照,忙得不亦乐乎。其中五河三中是一所以农民工子女为主要生源的学校,因此是我们此行的重要目标之一。
校长明白我们的来意之后十分配合,热情地安排学校唯一的农民工子女特色班的两位班主任老师(齐老师和黄老师)接待了我们。我们就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对两位老师展开了细致的访谈,涉及的话题主要围绕学校为什么要单独分班(这一大胆而创新的举措显然与五河一中背道而驰,因而值得深究);办特色班的目的和宗旨是什么;单独分班是否有助于消除歧视现象;是否允许特色班与混合班的学生“串班”交往;为促进城乡孩子之间的交流都开展了哪些活动;农民工子女同城里孩子都有哪些区别;他们在学习上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校方是怎样收取借读费的等等。
齐老师和黄老师均表示:学校筹办此类特色班是真正为农民工的孩子着想的。五河三中的办学宗旨是“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意为:保证让每一个进入五河三中的农民工子女与城里孩子一样平等地享受完整质优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尽我们的全力避免他们再受流动失学之苦。单独分班有利于老师有针对性地教学(比如说针对农民工子女普遍基础较差的特点,可以适当放慢教学进度,更为细致地讲解),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塑造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此外,单独分班后基本不存在歧视现象,但也有极个别城市户口的学生喊他们“乡下人”的,我们一经发现立即制止,并及时对这些城里孩子进行批评教育。“串班”是校规明文禁止的。主要是因为往年校园“擂肥”现象非常严重,一些社会上的不良少年隔三差五地跑到班上来,老师容易将他们误认为是其他班级来的学生。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学生的安全考虑,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歧视之嫌;而且频繁的“串班”也不利于班级管理。为促进城乡孩子交流,学校组织了“大手拉小手”之类的跨班级交流活动,目的是为城乡孩子相互了解提供机会。为帮助那些有厌学情绪,经不起外界诱惑的农村孩子“收心”,校园里还经常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比如篮球赛,排球赛,歌唱比赛什么的。
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农民工子女比较敏感,更为成熟。深入接触他们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有着非常细腻的情感。虽然他们的基本功相对要差一些,但是他们的文章不仅语言相当质朴,而且内容异常丰富,可谓文如其人。然而,他们文风的朴实并不代表平淡。他们总能从独特的视角捕捉亮点,挖掘主题,而且往往是直抒胸臆,十分感人——这与城里长大的孩子最拿手的“形式主义堆砌词藻法”相比效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
农民工子女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角度,这是有着深刻原因的:一般来说,城市孩子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家庭和就业,因此较之农村孩子更为注重学习成绩,较为忽视思想的深度,轻实质而重形式;而农村孩子除了面临着来自以上双方面的压力,还要过早地面临各种社会问题,因此他们比城里孩子看问题更为深刻甚至有时会比较偏激,显得也较为成熟一些。
另外,两位老师还特别提到,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有一点是很需要城里的家长们好好借鉴学习的,那就是农村家长们从不强求自己的孩子按照他们的意志去做孩子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事。这对形成孩子健康的人格来说其实是非常科学的。
当谈及农民工子女在学习上碰到的主要困难时,两位老师提出:农村孩子偏科现象非常严重。比如说英语——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要想在五花八门的学习资料上花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缺乏必备的语言环境学起来自然吃力。再者,农村孩子的父母自身没受过什么教育,素质跟不上,家教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缺少家长的严格监督,孩子很容易受各种物质诱惑的影响,在学习上也难免于不知不觉中养成知难而退的毛病。在这个问题上,五河三中虽在校内设有家长学校,但家长们不太配合(可能是教育观念落后的缘故吧),结果出现了“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局面。
至于学校的收费问题,老师们向我们承诺五河三中几乎没有收取借读费。虽然五河三中的收入因此受到影响,但校领导仍坚持这么做。这是由于我国的教育基金是不跟人口流动的,流动农民工子女的学费全得由父母承担。他们本来在这里就很不容易,校方觉得有责任帮助他们减轻负担。
家长——借读费,高额学费和歧视现象是我们心里难以抚平的“三痛”。
接下来几天,我们一行人分成四个小组,环绕五河县城一带转悠,先后现场采访了分别来自朱顶、怀远以及头浦等地农村的几位务工人员。通过问卷访谈双管齐下,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同样为人父母的他们朴实与汗水背后太多的辛酸与无奈。
他们自身历尽文化素养不高所带来的求生之苦,却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背井离乡,选择了来到生存竞争更为残酷的城市,为的也就是为自己的儿女争取跳出祖祖辈辈穷困与无知命运怪圈过上好生活的机会。然而,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愿却被高额费用硬生生地挡在了城市学校的大门之外。是啊!对大多数城市家庭来说可谓是“小菜一碟”的学费却只能让这些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们望洋兴叹。如此高昂的学费已在城里孩子与农村孩子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壁垒,更不用说借读费、择校费等一系列额外的学杂费了。对于那些靠在街头摆小摊谋生的老实本分的农民来说,钱,更是成了耽误孩子终身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该是怎样的悲愤与痛楚啊!
最最令人心痛的是,谈到借读费(400元/月左右)和学费(幼儿园都多达500~600元/月,远远超出某些做小本生意家庭的平均月收入),大多数农村来的父母采取的已然是认命的态度了。
这些读书费用虽无乱收费之嫌,对一般的城市家庭来说也无足轻重,但它们毕竟是按照城市人均物质生活水平制定的收费标准,对于这些月收入不稳定甚至是朝不保夕的农民工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想到采访过程中那位站在烈日下卖充气玩具的来自朱顶农村的年轻父亲谈到孩子将来的学费时一脸的茫然与无奈,我们的心中主能更多的表示出一种理解与同情。
我们多想对那些主观地认为农民工对自己的子女没有什么很高要求的老师们说:他们有理想,他们有追求,他们的全部精神支柱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的子女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他们跟城里的父母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一样有着伟大的爱!假如我们的社会能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各界联合起来为降低农民工子女入读城市学校的经济门槛而奔走呼吁,那么我们岂不是向和谐社会的理想蓝图又迈进了一大步吗?
学生——我们没有受到歧视!
无论如何,调查结果所反映出的积极一面还是值得我们高兴的,那就是,各种报刊曾经铺天盖地浓墨重彩加以报道的农民工子女受城里孩子以及学校歧视的现象有所缓和(至少五河地区是这样)。尽管在采访过程中农村孩子的父母基本上不赞成五河三中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单独编班的教学模式,并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受到歧视,担心单独分班会将较差的师资分配给自己的子女,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孩子均一脸纯真地表示自己在学校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视,并说感觉自己跟城里孩子没有多大区别,大家相处得很好,在一起学习很开心;不希望单独分班因为不想跟现在的小朋友分开。例如,一对五河小姐弟对作为他们同班同学的农民工子女的真实看法与我们的预想恰好相反。他们非但没有半点看不起农村孩子的意思,还极为佩服他们能吃苦耐劳的精神。当他们被问及歧视农村孩子好不好时,他们竟说出“人人平等”的道理来,着实让我们看到了理想社会的希望之光。
可见孩子终归是孩子,他们并没有多少等级观念,加之这些年来“三农”问题是社会问题的重中之重,老师们对学生的平等观念教育有所加强,歧视问题已基本解决;只是作为家长的农民工们对这个问题仍比较敏感,也许是早些年所留下的心灵创伤导致的“后遗症”吧。
四.结论
我们没有理由去责备这些“顽固执拗”的父母们——其实只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一想,也不难理解他们的一番苦心。天下又有哪位父母不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的呢?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以自己的行动去呼吁社会,感化社会,努力肃清残存的不平等现象,希望能够借此来彻底治愈他们精神上的创痛。
[参考文献]
[1]蒋和平,朱晓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10.
[2]曾天山.关于新时期基础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朱小蔓主编.对策与建议:2003-2004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71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