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7月16日至7月23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甘肃省张掖市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甘肃省张掖市和民乐县开展了为期7天的实践活动。通过对当地玉米和油菜制种企业的参观学习和亲身体验,对制种企业发展现状和局限展开调研,亲身体验育种工作的艰辛,推进“产学研”融合,助力种业振兴。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种业被视为农业的“芯片”,种业发展水平关乎一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命脉。甘肃省是国家三大种业核心基地之一,位于甘肃西北部的河西走廊,土地肥沃,河流众多,气候干燥、日照充足,与湿润多雨的南方相比,干旱少雨的甘肃在制种上更不容易出现微粉、贪青晚熟、返花等现象,有利于提高制种产量和种子纯度。
张掖市是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每年供应全国3亿亩大田玉米生产用种,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商贾重镇和咽喉要道,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2013年,张掖市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基地,“张掖玉米种子”已成为当地的一个地理标志;此外张掖市民乐县地处河西走廊,是国家级油菜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是我国食用油的重要来源,为打破油菜籽供应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民乐县推进油菜产业创新转型,扶持企业与科研团队合作,先后选育出一批优良品种;全县适宜油菜种植区域8万亩,是全国优质油菜籽产品供应基地,也是全国优质油菜制种基地;在实践团队进行的7天调研中,我们分别对张掖和民乐多家育种制种企业进行了参观交流,了解当地种植结构,种业发展现状和困境,相关政策支持,劳动力等方面。
聚焦创新发展,推动种业振兴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个品种可以成就一个产业,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谁拥有了突破性的创新品种,谁就拥有了种业竞争的主动权。种业科技创新是种业发展的关键。全面推进种业振兴,为种业创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国种业科技创新活力空前增强。实践小组成员在曹红喜经理的带领讲解下,参观了恒基利马格兰种业公司玉米成种生产流水线。作为玉米制种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企业之一,恒基利马格兰不仅有先进的、更新迭代的分拣、筛选、称重取样机器,而且具有合理的,高效的流程和区域划分,使得从玉米收获进厂到储存分装的整个过程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效率。该公司也在不断进行创新探索,比如储存装置不断进行更新迭代,新建隔层保藏恒温仓能够更好控制温度提高保藏率、取样器不断更新减小重量误差,设计分选包装溯源码、储藏室设计颜色、编号、联动装置等保证准确度、传动装置均设有安全绳避免事故发生、企业品种主体上引进法国优良品种并进行本土化杂交改良;同时,种业创新也不仅只局限在品种选育、制种、储存技术,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和直播带货的发展,“三农”类自媒体持续火爆,也创新了育种制种企业的销售途径和品牌影响力。在张掖市民乐县,实践小组拜访了中苔种业的唐启超老师,唐老师不仅在菜苔的基础上通过杂交创制了超甜白菜苔新品种,而且广泛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新品种,实地实时向大家展示新品种的长势和管理过程,让大家更能直观的感受到新品种的优势,可谓是一举两得,不仅扩大了销路,也提高了品牌影响力。种业振兴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而种业创新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种业创新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
谋求多元发展,延长种业产业链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但是油菜除了榨油之外,油菜花能赏、油菜薹能吃,开花后可做绿肥,榨油后的菜籽饼粕能做鱼饲料……总之,油菜浑身都是宝!在甘肃张掖,祁连山下,每逢盛夏油菜开花季节,产区一片金黄,一眼望不到边,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张掖旅游产业的一大迷人景观;同时,我们实践队员还发现,在大片油菜花的旁边总会有蜂农在养蜂,不仅可以帮助油菜自然授粉,也可以采集花蜜,制成油菜花蜜;此外,中苔种业的唐老师也培育出了专门用于食用的菜苔。因此,为了油菜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当地应该加大油菜产业研发力度,挖掘油菜多元价值模块产值,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种业“附加值”。比如,张掖民乐县连续举办多届的“中国·张掖油菜花节”,致力于将民乐县打造成全省第一个国家农业公园和中国最美油菜花旅游胜地。此外,菜籽皮也可用于生产食用菌基料,制作可降解环保餐具等等。民乐县可以打造一条从油菜种植、油菜籽加工到油菜产业研发、油菜花文化旅游等全产业链。
然而,通过实践团队的参观交流后,也发现了当地育种制种企业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挑战。首先是企业数量多,缺乏核心竞争力。张掖是全国种业基地之一,种子企业的数量繁多,但大部分都是代育代繁,缺乏长远规划,资金、技术、人才方面有限,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普遍较弱,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其次,制种的机械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主要依赖村社干部管理,土地分散,劳动力流动性强且水平不一,水肥一体化设施配套率低,去雄套袋等环节单纯依靠人力,机械化程度不高。实践小组在优立盛种业公司育种基地进行田间交流和实践时就了解到,因为农忙且劳动力缺乏,广东农科院鲜食玉米组的文天祥老师亲自带学生套袋授粉,以防延误授粉时机;在民乐县参观中苔种业科研院时,园区赖建文经理提到,因为甘肃干燥少雨,水资源有限,一旦在油菜需水临界期缺水,很容易一无所获。最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农业生产收入较低,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谁来种地”的问题日渐突出,是对当地种子企业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实践小组的成员也根据实地调查情况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法。例如,加大政府对种子企业和农机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对先进农机的研发,引进和改进升级,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机械化水平;促进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合作研发,组织开展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引导人才流动,进行自主研发,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领先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借助自媒体的东风,提高当地主流品牌热度,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把控种子品质,让张掖金种子的品牌叫得更响亮!
最后,让我们实践小组体会最深的一点是育种工作是非常艰苦且需要坚持不懈的一项事业,在36度的高温下,我们同广东农科院的老师们一起走进田间地头,投入授粉杂交的工作行列;雄穗、雌穗套袋,自交、姐妹交授粉,杂株拔除,病害识别……技术虽小,却需实践才能熟练;知识虽广,唯有躬身方能致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75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